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目前公认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干扰素类和核苷类似物。两者的优缺点核苷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口服需皮下注射副作用少副作用常见仅有抗病毒作用同时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强力抑制HBVDNAHBVDNA抑制作用较弱HBsAg血清转换率低HBsAg血清转换更常见需要长期治疗疗程确定耐药率咼无耐药风险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受刺激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的糖蛋白物质。干扰素有三种(a,B,Y),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目前使用基因工程。干扰素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抗肝炎病毒药物,干扰素a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防止再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中也有一定作用。干扰素能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酶,降解病毒的mRNA,抑制蛋白的合成,翻译和装配。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较单用效果更好。我国已批准普通IFN-a和PeglFN-a用于治疗CHB。普通IFN-a治疗CHB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PeglFN-a相较于普通IFN-a能取得相对较高的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抑制及生物化学应答率。基于干扰素a,目前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lFN-a)的抗HBV治疗方案广泛应用。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相比,PegIFN治疗具有更低的HCC发生率。但许多研究表明,干扰素在抑制HBVDNA方面效果欠佳,并且基因C型和D型的患者较A型和B型患者对干扰素反映较差。另外,干扰素的副反应较明显,患者耐受性较差此类药物具有直接抗病毒及增强免疫双重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a-2a:180ug/次,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聚乙二醇干扰素a-2b:1.0-1.5ug/kg/次,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IFN-a治疗的禁忌证:IFN-a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精神病史(具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等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性肝硬化、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等基础疾病。IFN-a治疗的相对禁忌证甲状腺疾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V1.0X109/L和(或)血小板计数V50X109/L。IFN-a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a,或在注射的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2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W0.75X109/L和(或)血小板V50X109/L,应降低IFN-a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W0.5X109/L和(或)血小板V25X109/L,则应暂停使用IFN-a。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3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和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IFN-a,必要时会同精神心理方面的专科医师进一步诊治。4自身免疫现象一些患者可出现自身抗体,仅少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应请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共同诊治,严重者应停药。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脏损害、心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应停止IFN-a治疗。PeglFN-a与NAs联合或序贯治疗同步PegIFN-a与NAs的联合治疗方案是否能提高疗效仍不确切。同步联合方案较PeglFN-a单药在治疗结束时HBeAg转换、HBsAg清除、病毒学应答、生物化学应答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未显著改善停药后的持久应答率。核苷(酸)类药物已在我国上市的治疗CHB的核苷(酸)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1amivudine,LAM)、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恩替卡韦(entecavir,ETV)、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和替诺福韦酯(tenofovir,TDF),其中LAM、LdT和ETV属于核苷类药物,而ADV和TDF则属于核苷酸类药物。NAs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均为通过竟争性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聚合酶,阻止HBVDNA的复制。NAs类药物在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的同时,也可能对人体的DNA复制产生影响。1.拉米夫定(LAM)对HBV和HIV病毒感染治疗较好的效果。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16岁或以上,HBVDNA阳性,ALT增高,胆红素低于50Umol/L的患者。剂量为100mg/d,疗程至少1年,根据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