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打造卓越高效课堂,成就师生精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选手、老师们:大家好!虽然每一节课只是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浩瀚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但是,由于凝聚了太多的呵护,太多的心血,太多的关注。因此,有许多风起云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许多精彩纷呈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一、总的感受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从这十三节课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更好地落实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教学流程由单一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通过情境创设、独立探究和思考、小组合作、拓展延伸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课堂上贯穿了“一条主线”,或“三条主线”。品社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品生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主线。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二、课堂中的亮点1.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桃花源小学熊鹤平老师的“议一议”教学环节,五福小学向尧老师的“现场采访”环节,龙潭希望小学杨薇老师设计的“合作交流,解决困难”这一教学环节,还有车田中心校刘秋霞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心情为何不一样?”这一教学环节,麻旺小学潘霞老师设计的“讨论表演”这一教学环节,板溪小学王琼老师的整节课,教师们都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很好地体现了主体性原则。2.关注生活体验,突出学科意识。品社课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课标中明确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比如陈秋霞老师的课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道德意识。王琼老师、潘霞老师的课,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彭静老师的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愉快生活每一天。3.关注教学策略,突出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比如可大小学谢晋老师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延伸,向尧老师的“现场采访”,杨薇老师的“怎样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王琼老师的整节课等等,都很好地将自主开发课程与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突出创新新意识。4.关注学习方式,突出人文意识。“体验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比如:王琼老师的课,整节课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的学习,体现了品生课“活动性”这一基本特征,在活动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道:做人要诚实。而“小组学习”则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比如:白贤彪老师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都很好地利用了小组学习模式。5.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而品生课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提升。本次赛课中,教师评价的方式多样。比如:有描述性评价、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总之,评价必须恰如其分,以激励为主。三、存在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称羡的优质课,也仍然存在可以考虑或需改进之处。本次参赛的课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1.对课标的研读和教材的解读不够,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研读课标和解读教材是备课的基础。不认真研读课标,不仔细解读教材,又怎么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本次13篇课时计划中,有把品生、品社的课程目标与语数的三维目标混为一谈的。而品社课标中明确指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应简洁、清晰具体,注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不够精细。一堂好课一定是优质高效的,必须经过复杂、细腻、系统的准备。只有做好了设计才能成功地驾驭课堂。而教材的挖掘又是至关重要的。挖掘教材,就要仔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