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墙维修安全技术措施一、工程概况矿井密闭墙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由于受采掘活动的影响,会出现或导致密闭墙体和周边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现象。为了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避免因密闭墙受损造成漏风、风流短路、瓦斯超限、积聚、自然发火等不安全隐患,须及时对受损的密闭进行维修加固,特编制密闭墙维修安全技术措施。二、技术方案(一)准备工作1、预先将维修材料准备齐全,运至巷道的施工地点两侧,不得影响人、车通行。2、施工前清理施工地点附近及安全撤退路线上的杂物,保证安全撤退路线畅通。3、施工前组织施工人员,认真贯彻学习本安全技术措施。4、施工前,施工负责人必须对施工地点、设施规格、标准了解清楚,并掌握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要求。5、预先排查施工地点顶、帮情况和密闭墙受损情况。6、根据顶、帮情况和密闭墙受损情况,准备足够数量顶、帮和密闭墙的临时加强支护材料。7、准备临时加强支护所需的物料,并运至施工地点。8、预先准备好维修所需的器械,并检查器械完好情况。9、根据密闭墙受损情况和维修工程量,合理确定施工作业人员数量。10、预先通知相关部门,配备专职安检员、瓦检员。(二)技术方案1、首先对维修的密闭墙顶、帮进行临时加强支护,采用圆木+木板(铁板)或利用枕木支设木垛。2、若密闭墙有鼓包现象时,需在密闭墙前设置护身板。利用木板(铁板)+圆木,圆木以倾斜的方式支设,与底板接触处挖坑掩埋,使圆木嵌入底板200mm。3、待临时支护和护身板支设完成后,由带班长和安检员检查确认施工地点处的支护和安全设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只有经检查确认支护和安全设施后,方可进行其他作业。4、瓦检员检查施工地点甲烷、二氧化碳浓度,进风巷道中甲烷浓度不得超过0.5%、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5%,回风巷道中甲烷浓度不得超过1.0%、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1.5%。5、接着检查密闭墙前的甲烷、二氧化碳浓度,甲烷浓度不得超过1.0%、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1.5%。6、若密闭墙为采空区密闭墙时,同时检查密闭墙前的其他气体浓度,一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0024%、氧化氮(二氧化氮)浓度不得超过0.00025%、二氧化硫浓度不得超过0.0005%、硫化氢浓度不得超过0.004%。7、气体浓度检查完毕后,施工地点吊挂便携式瓦斯检测报警仪或多功能瓦斯检测报警仪,以监测气体浓度,便携式设置于待维修密闭墙前距顶不大于300mm,距帮不小于200mm处。8、以上工作完成后方可组织开展密闭墙维修作业工作。9、密闭墙维修作业期间,带班长、安检员随时检查施工地点安全状况,瓦检员随时检查气体浓度,起到监护作用。10、施工作业期间,若任何一种气体浓度达到或超过上述规定值时,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采取措施处理。11、施工作业期间,突然或持续顶、帮压力增加时,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人员,采用单体液压支柱+n型梁增强支护。12、维修过程中需要高空作业时,停止施工作业,撤出人员,搭设脚手架,并佩戴安全防护绳,安全防护绳与顶板连接固定。13、脚手架采用多股8号(10号)铁丝或5号(6号)镀锌钢丝绳与顶、帮连接固定。14、待脚手架搭设完成并经带班长、安检员安全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高空施工作业。15、密闭墙维修作业完成后,依次拆除脚手架、护身板和临时支护后,清理施工地点杂物。16、施工地点清理完成后,在密闭墙前打设一排点柱,采用圆木与顶板接实见硬顶,底部嵌入底板,嵌入底板深度不得小于200mm,间距不得大于1m,根据压力大小和密闭墙受损程度适当增加。(三)工程质量要求1、必须用不燃性材料构筑、维修,墙体厚度符合要求。2、维修密闭时必须清理作业地点的破碎岩石,做到密闭周边掏槽见硬帮、硬底、硬顶,并接实。3、维修后墙面应平整,并勾缝抹面,做到无裂缝、无重缝、无空缝。4、施工完毕后要确保不漏风。5、对施工作业场所杂物进行清理。三、组织措施(一)施工组织为合理安排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应尽量减少或避免相互影响,使各环节紧密衔接,确保工作安全有序进行。故在密闭维修期间,由矿长助理统一安排;调度指挥中心协调;各相关科队配合。通风队负责维修、砌筑;综合服务队负责物资运输;安检科负责派人安全检查。(二)工期安排维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