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新阶段更具挑战性经济参考报为推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转型与改革,2012年4月28-29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在海口联合举办以“走向公平与可持续——转型中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为主题的第九届中越经济改革比较论坛,这也是中改院举办的第74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240余名与会代表重点就“转型中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挑战与对策”、“走向公平可持续的结构性改革”、“经济社会转型与政府改革”等主要议题展开讨论。与会中方代表认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体制不公平、不可持续的矛盾比较突出,新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以公平可持续为导向引领市场化改革,这比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更具有时代意义,也更具有挑战性,需要付出更为艰辛、更为长期的努力。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今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也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周年,与会中方专家对过去20年的市场化改革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指出,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结果。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主要根源是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年来也积累了某些不公平不可持续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突出矛盾。今天,中国的转型与改革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战略性转变,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新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具艰巨性复杂性。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20多年市场化改革的成就功不可没,但改革在多方面还不到位:第一,一些重要要素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第二,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第三,金融改革不到位;第四,政府改革不到位;第五,社会改革不到位;第六,法制建设不到位。六个改革不到位说明中国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处在一个初步的发展时期,离比较完善和更加完善还有很大的距离。未来我国建立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过去的市场化改革相比,更具复杂性,任务更加艰巨。坚持市场导向的改革,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会专家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最重要的经验是“解放市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政府与市场关系面临新挑战。新阶段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坚持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发挥政府作用,而不是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要任务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认为,过去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职能确实不尽人意:在市场经济调控方面,存在越位的问题;在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缺位的问题;在社会管理方面,出现大量错位的问题;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更多的是不到位的问题。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深化改革,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对市场导向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迟福林指出,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政府主导的明显特征。政府主导型增长方式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产物和过渡性体制安排,适应了经济起飞的客观需求。问题在于,这种增长方式过度倚重行政力量,限制市场作用,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大,忽视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不改变政府主导,难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改变总量扩张型的增长模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快改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走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还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都需要改变政府主导。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在于推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张占斌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