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矫正初探相信长期从事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一定都深有同感:做小学生的思想工作最让人棘手的莫过于转化学生的厌学情绪。笔者也时常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感叹:“某某孩子什么都不错,就是不愿意学习,真叫俺无奈。”这简短朴实的发自肺腑之言,也曾多次令我深思和郁闷,几次下意识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转化学生厌学情绪的捷径。但往往是由于厌学者生理、心里、环境、知识基础诸多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教育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灵丹妙药”根治这种厌学的通病。本文以示给读者的只是个人的一点教学尝试,但愿能收到转化小学生厌学情绪的裨益。一、仔细剖析厌学病因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个性千差万别,因此小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原因应该说是各异的、复杂的、多渠道的。但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会分配存在弊端,一些小学未毕业的人照样腰缠万贯,开豪车,住豪宅,也就是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二是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存在局部断链现象;三是生理机能或家庭环境的变迁,催生了厌学者的心理负担;四是学生可能在校内、外人际关系上出现了裂变,生活中油然生成自卑感;五是老师或家长的言行偶尔失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再就是课任老师教法陈俗、或处理某个问题不公正,缺少透明,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暴露在业务上消极怠学等等。总之厌学的原因复杂,切不可一概而论,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一个有心人,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必要时要不厌其烦地多次走出校门,进行反复的家访和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有时还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颗童心,潜身于小学生之中,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捕捉学生的厌学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方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二、“爱”为突破口,用言行感召当我们面对班级中极少数厌学者,表现出上课不认真听讲;摇头晃脑,东张西望,爱做小动作;作业不能按时如数完成;课堂上沉默寡言烦躁不安,丝毫没有课堂的参与意识的厌学情绪。老师需要极度冷静和克制,谨言慎行,千万不能让愤怒冲垮理智的堤防,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且忌当着众多的学生面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厌学的学生,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令他们无地自容。你岂不知道如若这样做,往往会挫伤厌学者的自尊心,与老师的教育行为背道而驰,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极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态,在前进的道路上丧失内驱力,甘心情愿落伍于同伴。常言说得好:“人类在不损其自尊的情况下都愿改过向善”。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纯真、无私、活泼、好动且富有强烈进取心的小学生,因此这时就需要我们用慈母般的目光重新审视他们,要像善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处处用充满爱的表情、言语、行为来感召、启迪他们;要耐心地向学生讲清学习目的意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断链要及时补救;家庭问题要协助劝导解决;生活困难给以力所能及的资助,哪怕是一点点帮助可产生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建立团队精神,帮助树立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平时还要多与这样的学生交心,用期待的目光细微观察他们的长处,并且完全可以凭借这一闪光点加以客观评价,张扬他的个性,激发厌学者的学习情趣,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达到增进求知欲的目的。当然这种“爱”要把握有度,绝不能溺爱,更不能放任自流,真正做到严爱交融,老师要充当厌学生的忠恳引领人。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对厌学学生的转化,学校、老师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要获得最佳的转化效果,从本人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没有家庭的配合很难收到事半功倍的转化效果。当然与家庭配合并不能单纯理解向家长告密,而是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家生活习惯及爱好,共同剖析学生厌学的原因。特别在与家长交谈的时候要讲究谈话艺术,一定要让学生在场,避免学生误解老师在告“黑”状,对学生评价要恰如其分,一分为二,在指出成绩的同时,不要忘记点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只有这样,老师、家长、学生之间才能构成相互信赖的、统一的三位一体,沟通起来非常自如,转化的效果可想而知更不同寻常。课任老师之间也要协同作战,形成共识,举荐好的转化策略,统一步调,分阶段实施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