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追求----“动态”课堂执笔人:郑英莺【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本文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尊重合作交流过程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发展”之平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关键词】动态课堂发展平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理解,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态生成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动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以当时课堂特定的环境为教学背景。通过在师生、生生互动下,教师因势利导,有创造性地组织为学生的生成发展搭建平等的舞台,使学生尽情释放。设定这样的环境,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思维和问题意识等能力为培学策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鲜活”的活动个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只起“引”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准确把握学生发展趋势,使学生顺势而展。因此,动态生成是基于建构主义,又突出了人与环境、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一、“互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数学课堂是“教师唯上”模式,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过多凸显了讲授者的职能,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述内容。学生学习的感受和体验常常被忽视互动性。在新课改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把关注学生发展,重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激趣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编排结构,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激发兴趣,提高探索愿望,以动态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如:做一做游戏、猜一猜谜语、讲一讲故事等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比如:在教学整百整千加减法时,我设置一个游戏导入让学生每人在卡片上写一个整百或整千的数,让学生同桌进行加一加,减一减,再列出算式。根据学生两人组成的算式,再探究不同的算法,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自己不同的算法,学得很轻松。在这样气氛中,为学生装搭建宽拓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产生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探究的欲望和形成跃跃欲试的态势,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形成。2、生成中,提供自由探究机会。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式的创造出来。在教学中提供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机会。在这样的机会中,使学生自由探索,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生成为新的知识意义。如在教学《千克与克》的课中,我在学生对“千克”知识生成过程中,提供让全体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机会。学生一步一步探索,由思维的投入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设计多层次的构建。在此平台中,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高涨探究愿望活跃,构成对新的知识的生成点。3、引导中,教给学生主动的探究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从而会主动去探究达到发展的目的。一旦学生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不断增强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力。如迁移、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化归、推理等这些数学方法都有助于学生去解决数学问题。又比如,在《乘法交换律》教学中,我通过猜测,根据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模仿写出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做到知识迁移。运用原有知识的学习方法,得出乘法交换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