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单位:小站一小负责人:赵志新一、现实背景及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是为了有利于课改在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课堂和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设、动手能力。时代在进步,以前的情境已不能适应如今的孩子了。因此,提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们做次“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收集所要上课的材料,创设相应的情境,然后从学生的上课情况来分析得出适应学生的情境;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满足心理”,设置有奖品的情境环节,吸引学生;在利用故事情境时,教师一定要幽默、风趣点,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还可以利用适当的换座位,通过学生的好奇心来创设情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传统认为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外,还包括其他六种智能。各种智能的发展彼此引发,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能展现各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数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数学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二、概念界定(一)对于引入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指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数学情境”。(二)“情境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良性有效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一)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价值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国内研究现状:近10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好多专家学者针对情境创设的定义、策略等方面从理论上阐述的较多,而真正付诸教学情境实践研究的并不多,好多一线教师都在摸索实践教学新途径、新方法,课堂教学逐渐地日趋完善,教师的一言堂局面已经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基本上被取消。从平时的了解和外出的教研活动中不难看出,教师们正在积极尝试,设计的教学情境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不少教师的情境设计规范、合理,贯穿教学始终,的确达到了辅助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认知能力等发展。在国外,有许多的教育专家都提出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教育家皮亚杰与维国茨基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师适应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借金额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二)本课题预计研究工作突破1.通过反思新教材实践效果,找出新教材生活情景教学设计的不足与不成功的地方,并提出优化方案。2.贴近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四、理论依据(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