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柳州市南环小学唐嫒姑“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1.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在黑板上写出“3、30、300”三个数,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对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有兴趣:“300总比30和3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人沉思。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我又深入一步问到:“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最后我接着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快的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一改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分母不是100、1000的分数,看谁最快说出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才计算出一两题时,我已判断完毕。学生在“失败”、“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初步得出结论后,我又围绕其中“最简分数”这一学生容易忽视的前提条件,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判断几个非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照前面结论判断出现了失误,又促使学生去思考失误的原因,从而完善了对这一规律的认识。3.创设操作情境,以动启思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纸片,一把剪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操作活动,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剪拼。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像等于180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有的说:“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表扬了这些同学,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和自豪。这一过程,学生学的不仅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4.创设讨论情境,以说促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精心设计例题、习题和讨论题等材料,给学生创设讨论的机会,这时,他们的大脑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讨论激烈时,智力达到平时难以出现的超长状态,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求学生用最简单的词语讨论评价三种解法,学生表述如下:第一种解法:一般性,习惯性;第二种解法:繁,不必求出总数;第三种解法:简便,最优。通过讨论评价,学生领悟到要学会多种角度思考,选择最佳解题路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这五个数,学生很快说出了它们都与电话号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