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何謂6σ?所謂6σ就是指在客戶的規格上下限之內應含蓋±6σ的變異。<版權所有.尋智專業顧問2.請問客戶為何愈來愈重視6σ?在大量生產的時代客戶都會越來越在意不良品所造成的潛在損失(停機、斷線,全檢等額外的成本),而這些損失都源自於產品超出規格的不良品。因此,客戶為了降低潛在的風險和損失,當然會回頭要求供應商降低變異換言之,供應商的變異愈小,不良品出現的機率就愈少,客戶的潛在風險也就愈低,這就是客戶愈來愈重視6σ的根本原因。<版權所有.尋智專業3.能否舉例說明6σ與個人有何關係?其實6σ並非工廠的事,你我每一個人都身受6σ的影響而不自知,就以等火車為例,為何大多數人都不排隊呢?因為火車實際的停車位置變異太大,所以就無法建立乘客排隊的信心。但是同一群人,換乘捷運時,為何又都排隊呢?因為捷運停靠月台的位置十分精確,所以大家自然會排隊,由此可見,在每一個人的潛意識中,我們都期待一種變異更小(換言之更加穩定可靠)的生活型態。<版權所有.尋智專4.請問6σ與過去大家熟知的品管觀念有何不同?過去的品管觀念比較重視Q(事後的管制),因此才衍生出管制圖與抽樣計劃等品管工具,但是6σ的想法則完全將焦點放在P(事前的生產系統)上,二者的差別可用圖示如下:5.請問改善系統降低變異是不是有更具體的方向?其實總變異()只是一個綜合的結果,統計學家早已發現:換言之,有些變異來自於原料的變異(),而變異的另一部分則可能來自方法(),當然設備()也有可能造成一些變異。<版權所有.尋智專業6.照這樣看來,要做好6σ就不能只靠品管部門自已的努力囉?沒錯,6σ必須動員全公司的力量才可能成功。所以6σ等於是為眾所週知的TQM找到了一個更容易落實的平台,也提供了更客觀的評估指標。<版權所有.尋智專業顧問7.既然改善系統變異與方法(Me),設備(Eq),原料(Ma)等都有關係,但是為何推動6σ愈成功的公司總是先強調方法的改善?為了儘快看到成果,所以降低變異時最明智的作法是要由可掌控性高的部分下手,一般而言一個正在運轉的工廠其設備(Eq)的可掌控性(指立即更換或修改)最低。反之方法(Me泛指SOP)則幾乎完全操之在我,因此從方法下手降低變異,當然是明智的上策。<版權所有.尋智專8.若要從操作方法降低變異,請問該如何著手呢?俗話說『擒賊先擒王』要改善操作方法,一定先要找出對品質有最大影響(術語稱為貢獻率)的因子(術語稱為顯著因子),以下即為一張製程因子貢獻率帕拉圖:<版權所有.尋智專業9.請問如何得知每一個因子的貢獻率?所謂貢獻率(@%)就是相關係數(r)的平方,統計學早已證實所有操作參數加上誤差項貢獻率的總和為100%這一部份的計算一般的ANOVA軟體均會提供,因此可為大家省去不少時間,這也是為何6σ黑帶武士訓練會特別重視ANOVA的根本原因。10.找出顯著因子之後,如何真正實現降低變異的理想呢?顯著因子被找出後,當然要進一步找出顯著因子與最終品質之間的因果關係。目前在統計軟體中除了可提供迴歸分析之外,反應曲面分析(RSM)也是一種日益普及的統計手法。11.照以上的分析,運用6σ在開發新的操作方法,以降低系統變異上似乎己經有一套有效的作法可循,最後可否一併圖解一下?沒錯,KNOWHOW開發與降低系統變異的脈絡已日漸清晰,有心人可參考下圖:<版權所有.尋智專業顧問有限公司>1.正本清源在改善回到6σ的原點,它既非教育訓練,亦非統計手法,推動6σ的根本理由是為促成持續不斷的改善。其實任何製程本來就有變異起伏的現象,以某種鍍膜厚度為例,其變異如下圖所示:所謂6σ就是希望算出此一鍍膜厚度的σ之後,將±6σ的總變異控制在客戶期待的規格上下限之內。這個目標真是知易行難,因為實際的製程能力可能並不足,以致變異遠在規格之外,其相對關係如下圖所示:面對上述這種情況,推動6σ的公司就可將鍍膜厚度列入改善專案,並指定盟主與黑帶武士來負責克服這個製程能力不足的問題。2.循序漸進找真因當改善專案成立之後,黑帶武士的首要任務就是儘快找出造成鍍膜厚度變異起伏的真因(rootcause)。從製程來看各種製程參數(如濃度、溫度PH值,時間等)當然都會造成變異,但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