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技术方法的概念及应用审计技术方法: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内部控制测试、分析性复核。加上审前调查、审计风险评估独立出来为六个概念。从三个方面讲解:一、为什么?即上述审计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地位或者重要性;二、是什么?即审前调查、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内部控制测试、分析性复核的概念是什么;三、怎么做?即如何运用或者具体操作。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重要性。即解决思想认识问题。1、审计采用上述方法是“五号令、六号令”明确要求的。仅此一点,足可说明其重要性。2、本人以前有个错误认识:审计一个项目,认为问题会出在哪一方面,就查哪一方面,写好报告就行了。但是在档案质量评比中,分数不高。很是不服气,搞一些虚的有什么用,审计报告质量高不就行了吗。3、其实不然。现在讲提高审计质量开展的是审计档案质量评比,而不是审计报告质量评比,只注重审计报告质量而忽视其他项得不到高分在情理之中。4、为什么要搞这些“虚”的?高质量审计报告应以高质量底稿作支撑。即质量高的依据在哪里?是怎么开展审计工作的?经验判断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等等。原来已经开展了审前调查、已经使用了先进的审计方法,没有留在书面上罢了。5、结论:上述审计技术方法不“虚”,是做好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善于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而且要在审前调查记录、日记底稿、方案中留下痕迹。这样,才能把审计报告、审计档案质量提高。再讲第二、三两个问题,是什么、怎么做。一、审前调查按照审计署第六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一)、第八条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基本情况:(调查什么)1、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2、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3、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4、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5、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6、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即变更;7、以往接受审计情况;8、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二)第九条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取得哪些资料)1、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2、银行帐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3、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4、审计档案资料;5、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6、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三)第十条审前调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列方式:(调查方法)1、到被审计单位了解情况;2、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3、查阅相关资料;4、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5、其他方式。(四)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本人对审前调查应当做什么有几条体会:1、查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确定重要性水平;2、查收费,看有无违反收支两条线及乱收费;3、查专项经费,看有无虚列项目,扩大部门预算,多要经费,看有无挪用专项经费;4、查工程建设项目,看有无违反招投标法及其他法律法规;5、查收入、支出,看收支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6、查其他收入,看是否全部作为非税收入、构成帐外帐;7、关注关系民生的工程和资金。结:尽可能多的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所谓: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事于相,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具体应当怎么做,请看下表:审前调查记录表项目名称:项目执行单位:调查项目调查记录:调查结论:审计人员:审计日期:复核人员:复核日期:在调查表里简单地填上调查记录、调查结论,审计人员、日期、复核、等,再把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附在表后就行了。二、重要性及其审计风险按照审计署第六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第十六条:审计组应当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一)重要性的概念。1、概念。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未对重要性作出明确的定义。国外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定义,如国际美国、英国等会计准则委员会分别作了定义,在此不讲。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