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石泉城关一小吴宗琴小学数学6390566[摘要]新课标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战场。在教学时,依据教学内容确定一个含有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词语]创新民主开放多角度新课标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强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一、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在创新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如在教学“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么种?”(第3册一道思考题)时,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一定感到很好奇,于是决定确定一个含有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去类比,去联想。确定教学目标为1、能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2、在教师指导下对周围生活中与数学有关事务产生好奇心和探秘的欲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猜一猜:房间里两个爸爸,两个儿子,却一共是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使学生明白其中一个扮演了双重身份。在此基础上,师提出:你能用6棵珠子,摆成3行,每行3棵。怎样摆?紧接着让学生操作摆珠子。最后让学生试着完成思考题。二、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创新的心理安全呢?首先,教师要确认师生之间的各自地位在课堂上的平等。尽管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者,学生是被指导者,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我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中的民主性,不仅要求学生听从老师的教导,虚心接受教育,同时教师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如经常在问题提出时对学生说“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及给予充分肯定后,教师可以说“我这样想的,你们看可以吗”,再让学生列举过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我也想举个例子,你们看行吗?”等等。教师用征求意见的口气表示对学生的尊重,还学生以自尊,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师生关系。三、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1、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倒数”时,我在上课时改变了以往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我一口气举出一大串两数之积等于1的例子,边举边板书,直到黑板上写不下去了,可是我嘴里还在不停的举着例子,使学生感到非常惊讶,一下子激起渴望获得新知的需要。2、重视整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使他们能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四、鼓励学生提问1、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提问题的“胆”。小学生不敢提问题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敢提。尤其是对基础差的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要承受被老师指责和惹同学发笑的风险。要想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首先要学生敢问。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传导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题,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教师需要三思而后答之,这就更好了,因为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这个谁提的问题,使老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同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想得比老师还深,教师今天不能解答,可以留待以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