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第一品牌调味品?中国食品产业网:最近一段时间,行业内一些朋友经常探讨这样的话题,一个是如何看待调味品树立品牌,另一个是如何赢得产品更高利润的问题。其实,笔者认为这不单是调味品业的问题,也是整个快销品中多数企业面临的问题。就该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希望业内能形成讨论,明确企业下一步发展方向,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成为第一品牌的思考调味品企业有两个基本责任,即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最大化,无论哪个责任都要有企业利润支撑,否则责任就无从谈起,更无法实现。所以,企业的第一要务是财务利润目标如何实现(财务目标优先化),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以成本领先为战略,以品牌和营销为手段,来实现财务的终极目标。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口难调,而中国调味品又是一个低科技含量,非品牌产品众多的产业,如何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中树立品牌,或者说如何成为第一品牌,是许多调味食品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在这个行业,更多企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是一个产品“生产者”,还是一个成功的“供销员”,但谈不上是品牌及市场营销专业人员。再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在中国市场上横冲直撞的品牌。如洗发水中的“飘柔”、“海飞丝”;牙膏中的“佳洁士”、“高露洁”;服装中的“皮尔卡丹”、“鳄鱼”;咖啡中的“雀巢”;茶中的“立顿”;有点科技含量的手机、手表、电脑、汽车等消费产品;还有零售商品牌沃尔玛、家乐福、易出莲花、欧尚等等,均是以品牌为标准武器,在中国市场攫取巨额利润。毫不客气的说,在某些细分市场,一个外资品牌拿走的利润,抵得上中资企业在这个细分市场的利润总和。如此看来,调味品这个被人们认为是鸡肋的行业,还是比较耐人寻味的。因为在这个行业中,现阶段中资企业拥有绝对话语权。当我们意识到这点的时候,许多国际同行也嗅到了这个机会,合作、合资、独资的调味品企业突然多了起来。在这种市场环境中,如何取得更多的利润?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做“第一”,即追求“第一品牌”或“销量冠军”。跨国调味品企业的优势跨国调味品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品牌和技术,而在中国市场,由于人口众多,众口难调,技术不是关键所在,真正起作用的是资金和品牌。行业内的案例就不一一列举了,让我们看看同属食品行业的其他产业,乐百氏——娃哈哈——梅林——光明——蒙牛——法国达能;青岛啤酒——金星啤酒——哈尔滨啤酒——美国百威啤酒;四平日化——徐州日化——天津日化——德国汉高等等,基本上都走上被外资所染或所控制的道路,尽管这些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是一个必然的进步,然而对于我们许多行业或企业而言,多少有些遗憾。在中国市场上,跨国企业的优势是资金、品牌和核心技术,在调味食品上,资本运作的意义要更明显。本土调味品企业的优势本土调味品企业的优势在于制造产品。在各细分品类中,第一阵营的某些产品应该说是有些品牌基础的,如酱油中的“海天”,食醋中的“恒顺”,鸡精中的“太太乐”,而更多的企业是不具备市场说服力的品牌。在整个行业中,能以核心技术形成壁垒的企业微乎其微,大概占不到2%,大量的企业制造几乎相同的产品,在没有多少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做简单的生产,投入市场进行简单的销售。所以中国调味品企业的优势在于制造产品。中国的一些调味品企业在谋求“第一”的道路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其他企业的进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板,同时也降低了其他企业成为“第一”的总成本。如“加加”、“紫林”、“陈世家”,这些新锐品牌的迅速崛起,创造出某个区域市场“销量第一”或区域市场上知名度“第一”等,形成具有话语权的基地市场,取得了应得的某些财务指标,并以此为依据来支持企业在其他市场的开拓。所以先成为区域市场第一是一种有效的思考。打造第一品牌的方法从较长远的时间来看,国际化的调味品企业,都有可能转移到中国市场,就地实现销地产的愿望,以资金去推动它的品牌深入到中国消费者的心中,从而攫取超额利润。但唯一难以实现的是生产出满足中国消费者的数以万计的终端产品,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这是该行业与其他快销行业最大的不同。同时,众多中国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