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探讨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业利润不在由政策保护而有保障,各项业务全面步入市场化时代,银行经营机制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的充分竞争将逼迫银行加快经营模式转型。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摈弃粗放经营、外延式发展模式,走精品银行发展之路成为小银行唯一选择。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来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银行战略层面、业务层面、产品策略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是一场革命性变革。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涉及到的问题会更多更复杂,在此,只是浅显的谈几点应对措施。一、利率市场逼迫经营模式必须转型。过去靠布网点、占地盘,走规模效益的外延发展模式,靠资产风险高成本负债经营不计成本而得以持续赢利的模式将受到冲击,经营模式转型不是“议决”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和做好。1、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今后业务规模并不意味着效益,更不是发展,差异化、特色化竞争成为拓展业务的主基调。一是从网点布局上要以贴近市场、贴近市民的小机构为主,地方银行是亲民的草根银行,金融服务不能执意与大银行搞同质化竞争,要通过小机构(包括服务设施)把金融服务延伸进社区、厂区、校区、农村,从而形成存款、结算、微贷等业务的庞大客户群;二是从做业务向优服务转型,要把为客户提供精细、专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作为业务拓展的基础,在经营理念上要以客户为中心,把结算工具、信贷产品、中间业务产品运用成服务手段,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做到位,市场份额的提高会“水到渠成”;三是零售业务做量做特色,地方银行应充分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利用充裕的人力资源,营销大银行、外地银行不愿做、不能做的目标市场,如大面积为市民百姓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衡水商行河东支行运输车辆贷款经过三年的努力,贷款余额2亿多,客户2000多家,成为为特定客户创特色产品集约营销的典范,零售业务份额的提升,不仅能破解市场竞争使存贷利差收窄的困局,也能降低信贷资产集中性风险,及在市民百姓中树立“亲民银行”的良好形象。2、盈利模式的转型。利率市场化对小银行冲击的结果是存贷利差收窄。小银行普遍采取存款利率水平高于大银行的竞争策略,存款利率一浮到顶,成本增加,盈利减少经营压力向生息资产转移,对贷款的风险管理、营销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资金营运及成本控制提出更高要求。一是交易性收入应成为盈利增长点,小银行为保支付和保持充裕的流动性,存贷比低、头寸偏高,加上放贷压力大可用资金呈增长趋势,“高来高走”的存贷利差盈利模式必须加快转变,可通过选聘专业人才、建立特殊岗位激励机制等,把可用资金在资金融通市场上做出效益,如债券买卖、同业拆借、票据贴现、债券回购等;二是中间业务理财产品重在特色、精品,小银行在产品创新、结算渠道建设等方面的劣势具长期性,其业务拓展受人才、科技、区域、渠道等多方面的制约,走多品种、多渠道、大投入的路子显然是“高投入低回报”,应采取选择性竞争策略如通过目标市场细分,在众多中间业务产品、理财产品中优选,然后集中投入、开发、营销、维护,坚持几年,就会形成某一产品在区域市场的品牌优势;三是存款业务要“以销定存”。不计成本吸存,存款上来了又用不出去,不仅增加持有成本且浪费资源。做负债业务要把资金运用考虑在前,如建立信贷客户需求信息库,与贷款户保持经常联系,有资金马上能发放;四是贷款业务要计量风险成本,要改变目前的贷前投入少(培训、行业分析、核实取证等等)、贷后风险成本高、不良资产对资本和利润占用大的粗放模式,应通过提高经营者和操作者素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流程对信贷业务“精耕细作”来降低信用风险;五是抓成本核算与控制,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低成本运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要改变目前“先花后算”、被动支付的局面,应以成本核算为抓手使各项经营费用切实得到控制。3、管理模式转型。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作为基本特征,通过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克服惰性,控制企业“跑、冒、滴、漏”,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的特征可用精、准、细、严四个字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