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地方接力晒"三公"【背景材料】来自北京市审计局的消息称,8月15日,北京44个已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算的政府部门将在各自官方网站上公开2010年部门财政决算信息,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公”经费包含其中。按照要求,44个部门信息将在一天内同时公开,公布的截止时间是当天晚上。【相关评论】作为第一个跟进公开“三公”支出的地方,北京的做法确有不少亮点。比如,相比之前某些单位公布的拖拖拉拉,北京44个部门被要求在同一天内公开预算,无疑更便于对比和监督;作为财政预算编制牵头单位和预算执行审计单位,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也同时公布各自花费账目;从已公开的财政局等部门的信息看,在“三公”经费及其说明中,包含了“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各项支出构成等信息,以及出国人员每人次花费、平均每辆公车的运行费用等可供比较的数据。【热点评述】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推进权利公开运行。在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之际,人们已经在期待地方能够接棒跟进。事实上,地方公开“三公”经费,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得多。中央部门经费来源相对简单,以财政拨款为主,各项支出也更容易弄清楚,公布与否更多是决心和信心的问题。而各级地方政府,资金预算外运行还比较常见,“三公”支出数量更庞大更复杂,公私不分、化公为私等现象更为多见,要弄清楚“三公”经费的状况,并敢于公开、接受检验,其意义不容小觑。不仅可以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更可以以此为抓手,推进权力公开运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地方财政公开是大势所趋。北京的行动表明,财政透明和预算公开的门既然已经打开,就没有回头路可走,公开已是大势所趋,公众对公开信息质量也有新的期待。靠拖延、观望,已不是办法,反而越早公开越容易赢得主动。只有各级地方政府跟进,公开的信息越来越详细,众说纷纭的“三公”经费总数,才能真正呈现,不会变成“竞猜”。如此,缩减行政开支、监督权力运行才有更好的基础。健全财政公开制度,形成良性循环。随着地方的跟进,对预算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上来说,要通过预算法的修订和相关制度建设,为预算公开定规矩,在公开时限、统计口径、问题回应、预算修订等方面,都需要统一的安排。从下来说,需要各地通过预算公开竞赛,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预算公开的质量。【一句话点评】财政透明和预算公开没有回头路可走,公众对公开信息质量也有新的期待。申论热点:网络问政网络问计于民已经成为政府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如何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网上信访”工作是摆在各级政府的面前的问题。针对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提供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已经被各地的官员所认同,网络问计于民已经成为政府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如何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网上信访”工作,强化法律和技术监管是摆在各级政府的面前的问题。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网络问政(一)问题表现第一,许多制度性问题过去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不够,如今通过“网络问政”得以发现。比如“开胸验肺”事件的发生表明了我们目前在彰显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存在着一些制度性缺失,经过网络传播和热议后受到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同时还对有关违反职业规范和道德的当事人给予惩处。这既是个案,也警醒人们重视社会生活中类似的相关问题,因此,“网络问政”起到的是显示器的作用。第二,一些制度作用发挥不够或者职能履行并不充分的领域通过“网络问政”可以提高制度效率和效能。比如众所公认的在反腐败领域中,表面上体制内外的监督机构完整,队伍庞大,实际上制度效能较低,监督职能没有很好的履行。网络赋予的安全性特征、网民集体的力量和正义感编织了一个天然的场域,令网络反腐成就斐然。因此,“网络问政”起的是助推器的作用,推动人们对制度反腐的信心,推动遏制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也推动各级组织不断主动健全和完善制度。第三,一些见不得阳光的权力滥用现象,一些不正确的理念、习惯与作风问题。在过去,这些问题有关组织部门处理起来会遇到人的障碍、部门利益的障碍,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动辄会无原则地迁就,造成党风、政风不正,党纪、政纪松懈。如今通过“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