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版本《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比较研究四个版本《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比较研究之一引言引言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体现新教改和新课改精神的教材编写工作如期跟进。品德与生活新课程自2002年通过初审投入使用以来,已对教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国内对于新教材的比较研究,甚为稀少,这于教材的良性发展已不利。本研究就是选取四个版本(教科版、苏教版、人教版和北师版)品德与生活教科书进行的比较研究。新课程改革的两大脉络是时代性和回归教育的本位性。课程期望培养的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具有时代责任感和生活能力的人;而回归教育的本位则在于课程以人为本,将教育回归到为人服务、以人的福祉为旨归的本位。因此,新课程摒弃了知识的传输、道德的说教和技能的培训,它从人的完美性可能出发,将教育作为一个过程,终点则是人的幸福生活。作为课改中小学阶段的综合课之一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小学一、二年级儿童亲近自然、参与社会生活、认识与发展自我,引导他们适应学习生活,学会过健康、快乐、充满探究精神和创造乐趣同时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这个意义主要通过它的三个课程特征得以体现:一是衔接性,小学低年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的重要时期,为了使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应当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发挥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过渡性;二是生活性,生活既是儿童道德的源泉,也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新课程必须尊重儿童生活的独特性,努力构建符合低年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三是综合性,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小学低年段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因而这种课程具有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小学低年段是儿童品格、智力、身体发育、生活能力等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奠基的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应儿童成长的这种综合需要所设,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不单讲某一方面的知识,确切地说不单讲知识,还有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由此才能使儿童在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品德和科学素质,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积极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承认每个儿童是处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他们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承认他们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的等价性,尊重他们现实的生活及其兴趣、需要、游戏等的独特价值,而不仅仅将之视为一般意义上的手段或工具。品德与生活课程欣赏每个儿童独特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努力让每个儿童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发展潜力,健康成长。研究思路本研究拟选取教科版、苏教版、人教版和北师版品德与生活(共16册)教科书作为研究文本,通过对课标与内容的对应关系、框架设计的合理性、内容选取的模型、内文的呈现方式、活动(问题)设置、插图等五大类别的比较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意义1.实践意义: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深入了解教科版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的异同,找出教科版教材的特色和不足,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材,使其更符合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更加具有可操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精神、合作交流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2.理论意义:通过各维度的比较研究,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出发,探索新教改和新课改理念下新教材的编制方式。概念界定1.教材:泛指教科书和配套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课件,案例,教学设计等。本文只选取学生用书作为研究文本。2.课标教材: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体现课改理念和课标要求的教材。研究方法1.比较法:比较法是确定对象之间相似点与相异点的思维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