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5月23日)1430年圣女贞德在贡比涅被勃艮第军队俘虏1915年意大利在向奥匈帝国宣战后加入协约国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7年“革命样板戏”开始推行历史上的今天(5月24日)1543年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出版1626年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纽约曼哈顿1844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试验成功世界上首份电报1935年红军强渡大渡河1939年中共领导的回民抗日武装冀中回民支队成立1953年立体电影出现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衣、食、住)和社会习俗(丧葬、婚嫁等)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方面2、饮食方面3、居室建筑4、习俗风尚一、服饰方面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1、男装:2、女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新式)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政府的推动是近代服饰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陆续拟定了陆军、海军、巡警等新式服制;民国期间,政府仿效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清代男女服饰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清代服饰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服饰上的变化是在长衫、马褂的服饰上的变化是在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孙中山先生当年即颇喜欢穿着儒雅之感。孙中山先生当年即颇喜欢穿着这种服装,并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这种服装,并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被尊称为“中山装中山装”。”。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中山装五个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民族,袖口三个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2020年代年代男子的礼服是中山装,女子的礼服是旗袍男子的礼服是中山装,女子的礼服是旗袍。。中山装旗袍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一、服饰方面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1、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军装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军装特征:朴素单一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文革”时期的绿军装“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一、服饰方面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以来)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小结: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特征:新式新款层出不穷现代服装•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二、饮食方面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大城市的有钱人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西方的葡萄酒、巧克力糖、咖啡、汽水等也为百姓所接受。1、中餐:四大菜系菜系口味特点特色招牌菜鲁菜清香、鲜嫩、味纯三蛇龙虎会、龙虎凤蛇羹粤菜清香、鲜嫩、味纯葱烧海参、烩乌鱼蛋川菜清香、鲜嫩、味纯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淮扬菜清淡、味甜叫花子鸡、糖醋鳜鱼2、西餐:作为大众饮食方式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区别:西方: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