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尺度上的经济发展问题特点:1、区域经济发作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2,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3,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主要经济现象:a.地方经济的发展现象b.地方经济的差异现象,表现为水平的差异和垂直的差异两个方面c.地方经济竞争d.地方的联合经济区划在苏联的形成和发展已有其历史的必然:(1)它体现了经济开发“地尽其力”的科学原则(2)它符合经济节约的规律(3)它坚持的“地区公正”原则是当今各国政府都在追求的目标中国经济划出一个分工明确的经济区体系来,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已经不再可能:(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主体基本上是企业,企业的生产和市场区位是遵循生产成本最小或经济利益最大的原则来发展变化的,这是经济区划及其经济区所无法约束得了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调控者,有时也作为行为主体必然具备一定的经济职能并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利益,如果仍强调按“全国一盘棋”的经济区划来作为区域发展的机制,势必要违背区域利益,压制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学对区域问题的关心:a.作为贸易发生和发展的一种载体(国际贸易)b.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构成部分(区域经济学)c.作为成本和利润因运输而产生变化的空间场(空间经济学)按东西方学术界对“经济区域”研究的内容划分为:(1)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区域问题的东方学派(2)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政治、文化区域问题的西方学派。“地理边界”的研究的重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决定了,具有财政、计划、立法和管理等经济职能和作为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代表着的省级政府及其管辖区是我国区域开发与发展的主体,明确的地理边界是其结构—功能的前提。我国行政区系统有其地理、历史和国家政治的必然性:a.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如平原、山地、高原等完整地分布,它们往往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来b.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c,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较文明源地区大一些;d.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格局相一致。“经济地域”的基本标志:a.必须具备经济功能b.必须具备行政功能c.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构造d.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a.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b.经济功能c.经济管理的功能d.经济核心地e.网络与经济流。经济财富的功能与我国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关系:经济财富的消费、储蓄、投资三项功能首先决定了区域产业部门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与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当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源短缺的时候,我国的计划经济长期强调“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省区作为利益主体其实力与地位得到增强。当前我国省级经济区利益主体的弊端:a.“诸侯经济”的倾向b.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构成行政障碍c.干扰国民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合理的资源流动。在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经济区的形成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是我国在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初期的历史选择。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使政府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为省级政府发挥其经济管理职能提供了地理空间,这也就为省级行政区形成相应的省级经济区域奠定了基础,省级区域的政府自然要有一个行政中心,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在空间上吻合起来,为区域提供了经济核心地,而经济核心地是经济区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构造标志。出于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出于经济核心地本来对外作用的需要,交通通讯网络在我国各省级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发展,网络的形成或出现又为经济区域提供了另一个构造标志。我国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地理边界的模糊趋势:政府职能转变在两个方向上推动省区边界趋于模糊。(1)政府开始注意培育市场以取代以往对资源的计划调拨;(2)政企分开促使企业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而跨省区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区位和销售区位大大超越省区边界;我国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