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名城古貌遗风——镇远县古城风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镇远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产业化为中心,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纯朴秀美镇远,建设生态美好家园”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加快古城基础设施、景观风貌建设,提升古城品位和改善人居环境,作力开展古城风貌整治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镇远古城鸟瞰图一、古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镇远县城地处黔东南东北部、舞阳河中上游地带,四面环山、中间夹水,舞阳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镇远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是云贵高原历史最长的名城。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无阳县开始,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县、建州、置府立卫。在古代,镇远县是“湘楚”入“夜郎”的重要通道宋元后,是我国中原西通滇黔至缅甸、印度等南亚国家“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明清时期衍升成为黔东地区政治、军事、商业、文化的“西南一大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遗存。庵观寺庙、亭台楼阁、祠堂会馆、津桥码头、古泉古井、民居旧院等历史名胜古迹有220余处。一九八六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雄伟壮丽的青龙洞二、坚持科学保护古城,高起点制订古城保护规划镇远古城保存着自明清以来历代的城市遗址和众多的名院名宅、名胜古迹、老街古巷以及完整的历史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古城保护理念,始终以科学的规划为统领稳步推进古城保护与改造,切实提高了古城的规划建设水平。2001年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编制《镇远县县城区总体规划》(2001-2020)第三轮总规和《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镇远县祝圣桥至大河关沿河立面整治详细规划》,于2007年委托贵州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镇远新大桥至祝圣桥沿河城市风貌整治规划》。为了慎重对待古城保护和整治,在深入古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把府城历史街区作为整治试点区域,编制完善了街区综合整治规划。并以全家大院为民居整治试点,对符合保护规划要求、予以保留的每一户民居院落都要委托县勘察设计室专业设计人员严格按照保护规划、地域风貌特色以及“保护传统风貌,内部设施配套,周边环境整好”和“修旧如旧”的要求,专门制定了修缮规划方案。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已形成城市总体规划、古城保护专项规划、历史街区控制性详规、民居修缮规划等较为完整的古城保护规划体系,为古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三、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古城保护与整治在实施古城整治过程中,根据《文物法》、《城乡规划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循古城街区整治规划,谨慎实施好每一个项目。一是精心做好具体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前,由县建设局委托本土的规划设计人员和建筑设计人员,根据古城总体规划和古城保护专项规划内容要求编制项目设计方案,经过城市规划委员会和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组织专家委员进行评审,并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以论证和完善后再付以实施。我县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设在三处城乡规划公示栏,还利用镇远建设网进行公示。二是认真履行工程建设程序。工程实施之前,由府、卫两城立面整治领导协调小组进行思想宣传、拆迁动员和安置补偿工作,建设局是所有整治项目的建设单位,必需按照相关程序办理规划、土地、拆迁等前期手续,对涉及文保单位及控制地带的建设项目,由建设局规划管理股进行严格审查,并书面征求文物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影响和破坏历史文物的保护。三是严格把守整治工程质量关。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有古建施工技术能力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同时优化施工方案,集中力量加快工程进度。在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文物等部门共同参与,全程监督、指导,高标准把好工程质量关每项工程必须竣工验收合格才能交付使用,不合格的工程必须返工重做。四、充分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