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收入分配政策选择朱玲金成武提要:本报告借助统计分析表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全国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高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强化社会紧急救助,为农村进城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和创业,对于减少收入不均等程度和增强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关键词:收入不均等城乡和地区差距收入再分配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收入分配问题愈发引起各方关注。这一是因为,危机会重创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安全,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并加剧经济下滑。2008年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等国因食品危机发生骚乱,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高度的收入不均等也会诱发社会动荡,从而导致投资减少经济下降。这一点,上世纪60-70年代的伊朗“霍梅尼革命”提供了历史的证明。进一步讲,在收入高度不均等的社会,对财政再分配的压力也会超乎寻常增加,并因而导致较低的经济增长率(梅尔、劳赫主编,2004)。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媒体和公众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议论多凭借个体案例和直觉判断,不免会产生距离事实较远的偏误。某些科研机构的研究报告,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抽样住户数据,得出的统计结论欠缺代表性。近2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通过国家统计局做了四轮全国性的住户家计调查,获得了朱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邮政编码:100836,电子信箱:zhuling@cass.org.cn;金成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电子信箱:jincw@cass.org.cn。本报告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承担的院重大研究项目“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受益于课题组成员先前的成果和当前的讨论,何伟还曾分担本报告的数据处理工作,谨在此一并致谢。1988、1995、2002和2006年的基础数据。此间,课题组借助国际合作掌握了前沿数理分析方法,取得了国内外经济学界一致认可的成果。本报告基于对最近两轮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统计,首先展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其次,通过对收入差距的分解,指出对收入不均等程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最后,依据统计分析结果,说明金融危机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路径,提出在危机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措施。一、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继续增大近30年来,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已经广为人知。在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诸多因素当中,城乡差距对收入不均等的贡献最为瞩目。这一点,不仅直接表现为城镇居民的收入高于乡村居民,而且反映在如下分析结果上:城乡之别也是解释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收入差距、以及教育和保健机会不均等的显着因素之一(李实、史泰丽、别雍•古斯塔夫森主编,2008)。因此,以下将重点展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动状况。目前,可供本课题组使用的最近年份的样本户原始数据,只有2002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的子样本数据集。表1显示,占总人口50%的低收入人群获得的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18.3%。这与收入最高的5%人口在全部收入中获得的份额(近21.3%)相比,大约还低了3个百分点。而在2002年,50%的低收入人群在全部收入中获得的份额为19.2%;收入最高的5%人口获得的收入份额约为20.4%(未列表)。显然,与2002年的情况相比,2006年的居民收入分布更加不均等了。表2反映的是,最高和最低收入组之间的平均收入差距,以及不同组别的人口构成。2002年,收入序列顶端10%人群的平均收入,约为底部10%人群的18.7倍。2006年,这两个组别之间的平均收入差距约为22.6倍。此间,底部10%人群的平均收入也明显增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2002年样本的城乡人口构成相比,2006年城镇人口的比重增加了6个百分点,这是城市化进展的一个标志。在最低收入组、第二和第三组当中,乡村人口都占到90%以上。可见,贫穷和低收入主要还是一种乡村现象。表12006年的居民收入分布顶端高收入人群占样本总人口的比重年平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