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修养与大学廉洁教育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现今,我国大学生廉洁意识普遍比较淡薄,认为廉洁于己无关,是政府官员的事情。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因为,在校的大学生很快将走出校门,大学生们一旦走上社会,所担任的角色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不是公务员就是普通公民。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无论是公务员还是普通公民,都有共同维护廉洁的义务。作为管理者和公务员,有保持自身廉洁的义务,作为被管理者和普通公民,负有监督廉洁的义务。因此,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廉洁的首要条件是具有廉洁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是通过相关理论教育形成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所以,廉洁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学校抓起。“奉公尚忠”思想。廉洁是指执政者在执行公务时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办事公平。《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天下为公”,贵在一个“公”字,其旨意在于提倡以公义战胜私欲,强调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义务。儒家同时也特别重视和倡导“忠”。“忠”,含有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职守等积极意义。把“公”与“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儒家的“奉公尚忠”原则,其基本含义,就是强调对公共事业和整体利益的献身和尽忠精神,这也就是历代贤哲所倡导的对社会、对民族“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正是这一思想灵魂,给我国古代廉政奠定了思想根基。儒家非常重视“正身”。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又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于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的这些话,都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性。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孟子·万章上》)社会责任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思想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归宿。廉洁教育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教育,把大学生主体的道德修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上去。从而培养起大学生对党、国家、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文化把知耻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认为一个人只有懂得什么是耻辱,有羞耻之心,才能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廉洁教育也是为了让大学生知耻,大力弘扬廉洁教育,就是了建设一种知耻的文化氛围,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儒家特别重视孝悌教育,把孝悌作为个人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当今社会,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孝”意识比较淡薄,“悌”的意识更是缺失,由此带来的自私、冷漠等现象正逐渐侵蚀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性格的塑造。“孝”最初仅限于人伦的范畴,经过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孝”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孝的含义首先是奉养父母,这是孝的第一要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离娄下》)孔子还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孝敬父母要有敬爱之心,诚心诚意之心,要敬爱长者,敬爱他人。德行便是孝行,故《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悌”是孝的延伸,故古人往往将孝和悌连用,即“孝悌”。悌要求兄友弟悌,特别是为弟的要尊重、礼让于兄,做到长幼有序。同时还要求亲爱、礼让,主要是对为弟者的要求,但也含有兄弟相亲、兄友弟恭的双向道德责任关系。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培养人们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是个体道德修养的起点。孝是“立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