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你我,播撒阳光------数学课堂中的赏识性评价初探我非天资聪颖,但还算勤奋的耕耘在三尺讲台。每天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被督促学生改错、再批改、再改错、又批改……塞得满满的。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无偿的献给这些孩子们,但剃头挑子一头热,孩子们并不认可和接纳,雷锋似的行为并没有换来孩子们的进步,而是部分孩子的数学学习越来越被动,我教得越来越辛苦。直到有一天,我有幸读到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育人故事,茅塞顿开。拨云见日——原来在我的数学教学中,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只是担当了教书匠的角色,而忽视了学生的生命状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尝试着多一些思考,多一点赏识和肯定,去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去激发学生的生命愿望,去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一、慢教孩子,静待花开在数学教学中,某一知识点不是非要在某一节课里学会的。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程表二》,这一内容非常枯燥和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面对学生正确率不高的作业,一向追求完美的我采取了暂不批改措施,而是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记录汽车里程表数据或电表数据,计算一段时间内的行驶里程或用电量。同时,学校的水表位置较低,学生可以看到、读到,我引导学生每天晨读后读水表,记录到黑板上,计算学校一天、一周的用水量。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后,再来重做作业,重新批改。曾听席争光老师的讲座,谈到有20%的孩子有学习数学的障碍,在一个班级,总有或多或少这样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也要慢教,要承认差异。宽容今天的不会,可能明天、后天就会了。欲速则不达,老师的等待不是放弃,而是期待,是对学生生命状态的尊重和激发。二、老师点赞,尊重差异班上54个孩子就是54个不同的个体,54个鲜活的生命,不是整齐划一的零件,老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能一厢情愿的要求学生齐步走,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课堂上某同学作业正确率高,书写工整,我会给他的精准点赞;某同学前一天的新知识没有学会今天会了,我会给他的勤奋点赞;某同学很胆小,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今天上课敢开口回答问题了,我会给他的勇敢点赞……总之,即点赞优等生,更为孩子们的努力和进步点赞。陶行知先生面对一个用泥块砸同学的违纪孩子,仅用了四颗糖和四句赞美的话,肯定了学生守时、尊重老师、有正义感等优点,促使孩子进行自我教育,达到了教育目的。我也期待着我的数学课堂没有批评,没有抱怨,只有赏识和智慧,去激发孩子们的主体意识提高孩子们的责任感,推动孩子们的进步。三、同学点赞,取长补短每节数学课前,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两分钟点赞。点赞者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如果某同学的点赞得到多数同学的认可,点赞的同学和被赞的同学在小组积分里各加一分。又到了两分钟点赞的时间,瞧,姚某拿着杜某的作业本走上讲台,放在展示台上,边展示边说:“这是杜××的作业,他以前的书写很差,也不爱改错,经常为我们小组扣分,他现在的作业,书写比以前好多了,每次作业都改了错,我要为他的进步点赞,大家认同吗?”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向某站起来说:“昨天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周××不会,在魏××的帮助下,她今天会了,我要为她们两个点赞。”周某是我们班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孩子,二年级期末考试只考了四十多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什么是幸福》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深受启迪: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在同学之间互相点赞的活动中,孩子们首先要去观察周围的小世界,去明辨是非,去寻找、发现真善美。被赞的孩子收获了同伴的肯定,也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促进了学生自主独立的发展,促使了学生的自我完善。四、小组点赞,共同进步本学年担任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三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是天性。正因为天性使然,课堂秩序常常会失去控制,每节课总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组织教学。我试着通过小组评比来改善课堂秩序。课前,哪些组备好了学习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