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新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后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又相继出台了扩大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扩大远期结售汇范围、允许掉期交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汇率新机制的实施无疑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新的安排后意味着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过去扩大变动频率加快与此前相比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将更加显性化、日常化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变得更加迫切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面临的外汇风险同时加大新的汇率机制下商业银行因交易目的而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结算的金融工具的(人民币)市值会随着人民币对主要外币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同时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资产和负债例如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同业外币拆借、投资性外币债券等也会随着汇率的升值和贬值而产生盈亏初步测算表明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全部外汇风险敞口头寸(既包括银行账户又包括交易账户)较大银行面临的币种错配风险较高此外如果不做相对特殊的安排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资本会因人民币升值而缩水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过去往往忽视银行账户的外汇风险敞口汇率机制改革后必须尽快调整管理理念以防汇率波动给银行账户带来巨大损失二是银行客户的外汇风险上升会增加银行受损的可能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汇率水平的调整不仅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敞口头寸也会通过影响银行客户的财务状况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带来影响汇率波动的频率提高后银行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会增加直接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会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盈亏起伏例如我国造船行业的利润本来就很微薄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就会导致其由盈变亏升值会导致其出口企业竞争力下降以及盈利减少影响企业的偿贷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从各国经验看在本外币利差较大的情况下内向型企业倾向于通过向银行借用外汇贷款满足本币融资需求货币错配风险较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国等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就是国内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大量举借外币债务一旦汇率急剧下跌负债企业的外汇风险和损失就会直接转变为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损失在汇率波动度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再盲目开放资本项目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将更大三是外汇衍生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从今年8月2日开始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扩大交易期限限制放开同时允许银行自主报价并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促进银行外汇衍生交易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银行面临的各种相关风险增加在提供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时银行能否准确进行定价能否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不仅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决定着银行的竞争力甚至是生存能力目前国内不同银行一年期远期结售汇报价(中间价)差异竟然达到了200个基本点表明不同银行的定价机制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市场效率有待提高四是银行外汇业务还面临着许多其他种类的风险除了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外外汇业务还面临操作风险、外汇管制风险、结算风险、时区风险、反洗钱等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上述风险银行一样有可能遭受巨额损失例如2004年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因外汇交易中的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超过3.6亿澳元2004年11月美联储专门发布了《外汇操作风险管理》详细阐述了银行在交易前准备、交易实现、确认、轧差、结算、往来账核对、财务控制等交易流程上应遵循的最佳做法由此可见银行外汇业务及其内在风险的复杂性当然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银行在承担外汇风险的同时也有可能获取一定收益首先汇率波动区间扩大后金融机构和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求会上升外币与人民币之间的远期、掉期交易量会相应上升在从事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过程中如果银行能有效利用自身技能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或对冲就可能从中盈利同时客户对外汇有关的金融产品需求的增加也为银行发展外汇业务、开发外汇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