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与劳动生产力相对成本优势的思考葛开明内容提要: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升值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作者认为汇率问题实质上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均衡发展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劳动生产力相对成本与汇率的关系后指出,我国和美国的职工工资总体水平的相对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不同步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保持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来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设想。关键词:汇率,工资,劳动生产率1前言“人民币汇率”是当前各国政府和经济界关注的问题。日本和美国政府官员一再表示人民币应该升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也呼吁中国政府允许人民币汇率浮动,婉转地表达了人民币升值的期望。学术界对此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观点。去年10月,基本均衡汇率理论的创始人,约翰.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在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研讨会上,坦率地阐述了人民币应该升值的观点。高盛(亚洲)公司总经理胡祖六直率地指出:现行的人民币汇率低估了15%左右。卢万青、陈建梁(2004)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相对于英镑和日元,2003年人民币币值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的结论。杨帆、陈明生等(2004)表示,“目前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实质是汇率水平长期低估应该调整”。不少学者则对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持肯定的态度。罗伯特.蒙代尔(RobertA.Mundell,2003)明确支持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罗纳德.麦金农(RonaldMckinnon,2003)甚至认为人民币升值将有损中国和世界经济的稳定。李扬(2004)也认为,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率、就业情况、物价水平及国际收支比较合适,不能轻言贬值或升值。王元龙(2003)系统地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负面影响后,认为“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不宜升值”。储幼阳(2004)在Edward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了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并认为“目前没有调整的必要。”我国目前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也是争执的焦点之一。2004年9月举行的第16届中美政府经济联委会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我国“承诺进一步推进改革,积极稳妥地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更具弹性的汇率体制推进。”应当承认这种钝化的汇率制度确有诸多的弊端,汇率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完善人民币与美元或其他货币比价的发现和形成机制。然而,汇率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回答人民币是否应当升值,升值多少合适的问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2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主要原因货币之间的汇率实际上是维系不同国家的经济活动的重要参数。它不仅关系本国的经济增长、就业水平和物价稳定等;还关系国际收支的平衡,关系本国经济增长与他国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协调。均衡的汇率应当是同时实现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时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国内的经济发展目标与国际贸易和收支平衡之间时常发生矛盾,使得实际汇率偏离均衡汇率。然而,基于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要求汇率随着两国经济的此消彼长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维护国际经济关系的秩序。因此,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或逆差时,在市场的作用下偏离均衡的汇率必须作出调整,使得国际收支实现新的均衡。换言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只从本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出发,长期维持有利于本方的非均衡的汇率,而破坏国际收支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扩大。1990年前10余年,我国外贸平均赤字率(赤字占外贸总额的比例)为6.7%,1990年一举从赤字变为盈利,如今我国外贸平均盈余率(盈余占外贸总额的比例)达到5.3%。此外,我国已经成为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国家之一。外贸顺差和外资净流入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连年增加,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外汇(主要为美元)储备国家。按照英国经济学家戈逊(G.L.Goschen)在1861年就提出的汇率决定的国际收支理论,即外汇供求理论,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主要取决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国家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货币将受到升值压力;而长期逆差的国家的货币便有贬值的趋势。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我国长期的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而美元近来的颓势,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