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渐进性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人民币在国际经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前景、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步骤,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渐进性进行了分析,强调在整个进程中必须遵循结算货币——投资货币——融资货币——外汇储备货币的线路。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渐进性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前景(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在货币领域的延伸。目前,境外人民币使用主要在边境贸易、旅游消费和价值贮藏等方面。在边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已发挥重要作用。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香港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与在周边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人民币在香港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在我国澳门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已被当作硬通货使用。在老挝人民币基本可以替代其本国货币流通,在中缅边贸及旅游活动中,每年出入的人民币多达10多亿元。在越南人民币几乎可以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也开展了人民币存储业务。蒙古国已经把人民币作为主要外国货币,各个银行都开展了人民币储蓄业务。在与蒙古国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现金交易量占双边全部交易量的l/3强。朝鲜边境贸易中基本上都使用人民币。在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机场以及饭店也开展了人民币兑换业务。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国际货币主要是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充当价值标准、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特别是在没有本国参与的第三方交易中使用,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国际货币。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是人员流动的结果。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NDF,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元、欧元、日元三大货币为主导的世界货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日元失落和亚洲货币缺失与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极为不相称,国际经济新形势热切呼唤着亚洲货币的崛起。2000年5月,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标志着亚洲金融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它对于防范金融危机、推动亚洲地区货币合作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东亚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需要一种区域货币作为媒介。中国正在成为亚洲经济的领导者,有责任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并扩大地区大国作用,这为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奠定了基础。只要我们方向对头,操作策略又得当,到21世纪中叶,人民币很有希望单独地成为与美元和欧元“三足鼎立”的格局;或者在亚洲货币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美元、欧元和亚元并驾齐驱之势。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一)、有利方面首先,人民币国际化能极大的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当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时,则意味着我国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与调节权,并且将使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从而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我国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铸币税收入。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则意味着我国可以利用很小的纸币发行成本来占有和使用国外的物品和资源,不仅可以减少我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将获得额外的国际资金来源。最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弥补结算手段的不足,增强我国国际收支的调节能力。减少汇率风险,环节结算手段不足,推动和扩大双边经贸,降低由汇率的变动照成的损失。(二)、不利方面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会使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加大,影响调控的效果,并使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加大。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开放性,资本流动、国外经济、货币替代等因素会影响国内货币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而这些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