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1课时——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合成氨的发展史和意义(2)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3)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学习重点】:氨气的化学性质【学习难点】:氨气与水反应和氨水的性质【学习方法】:学案导学,实验探究,合作讨论,总结归纳。[课前预习]阅读课本97页1——3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方程式。2、工业合成氨的发展史和意义?一、氨的物理性质[自学梳理]预习教材97页,请同学们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方面对氨的物理性质进行归纳。氨的物理性:1、颜色,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2、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体积的氨气。3、氨很容易,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液氨常作。[学以致用]新闻报道:2010年2月26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辆消防车……问题1、在此次报道的事故中体现了氨气的哪些物理性质?2、如果你被困在污染区,怎样做才能不吸入氨气?[实验探究]氨的喷泉实验课本97页,实验4—8: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仪器和试剂: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双孔塞、铁架台、盛水的烧杯、酚酞试液操作步骤:1、将充满氨气的烧瓶口向下快速换上双孔塞2、把烧瓶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3、把下端玻璃管插入烧杯的水中4、向烧杯的水里滴加5滴酚酞溶液5、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6、打开止水夹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小组汇报。现象1:解释。现象2:解释。结论:。[小组讨论]:问题1、水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原因可能有哪些?问题2、某学生做喷泉实验失败了,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二、氨气的化学性质(学习重点)1、与水反应:氨气与水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1)氨水的成分:氨水中含有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它和氯水相似属于,主要成分是。(2)氨水的性质:氨水易,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氨水显,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氨水具有,受热易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与酸的反应:[空中生烟]每组请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手拿玻璃棒蘸少量浓氨水,另一位同学手拿玻璃棒蘸少量浓盐酸,然后相互靠近,但不接触。注意:1、蘸完氨水和盐酸后要马上盖好瓶塞2、两玻璃棒相互靠近,但不接触3、观察到实验现象后马上把玻璃棒插入烧杯的水中记录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小组汇报。现象:原因是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可用于氯化氢气体和氨气的相互检验)[举一反三]NH3也可与其它酸发生类似的反应,请同学们动手练习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氨气与硝酸;。氨气与硫酸;。思考:问题1、氨气与强酸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问题2、氨气能否用浓硫酸干燥?问题3、氨与浓硫酸反应有没有类似氨与浓盐酸反应的现象?为什么?三、氨的用途性质决定用途,请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内容总结氨的用途。1、氨气易液化,故可作;2、氨气极易溶于水,故可制;3、氨气可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故可制;[小结]:自己总结本节所学内容[练习巩固]:1、对于氨水的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含有氨分子和水分子B.只含有一水合氨分子和水分子C.只含有氨分子、水分子和一水合氨分子D.含有氨分子、水分子、一水合氨分子、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2.检验氨气可选用()A.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B.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C.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D.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3、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D、氨水能与氯化铝反应产生白色沉淀4、下列关于氨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氨气可用排水法收集B、氨水呈碱性C、氨气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烟D、在反应NH3+H+=NH4+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拓展提升]:1、标况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