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教学设计授课者:林洁设计思路:备课既要备教学大纲,也要备高考考纲。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向往。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人文性,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更应该解读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出来。鉴于高考的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备考意识,这就要求对于工具性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综合起来考虑,两者都需兼顾。在课堂中最为注重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训练出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举一反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点,我采取的方法是——避免教学手段的僵化,并努力把语文课堂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入时代的血液。在本课中,将展示一些学生日常接触的影视作品、流行音乐来增强活力。用几个词来概括我的思路:人文性、工具性、授人以渔、时代活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鉴赏之形象分析法理解博喻这一手法的作用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思路引导(授人以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之情激发学生对诗词的重视课时安排:一个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花非花》。诗词是情感的载体,读诗词就是领悟诗人的情感。古人是人,今人也是人,我们领悟其情感,并走进诗人所设置的境界,受其诗意的熏陶。现在就一起走进《花非花》的世界。二、解读诗歌(一)、学生诵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诗人所吟咏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板书)学生自由发言(二)、“立象以尽意”是前人对古诗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揭示,这也是我们鉴赏的一个出发点。也就是说: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是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通过分析形象的特点来明了作者的意。(板书:“立象以尽意”——形象分析)1、这首诗出现了哪些形象呢?2、这些形象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写的是什么事物?不是花,不是雾,不是春梦,也不是朝云,但和这些事物有着共同之处。像花一样美丽,似雾般朦胧、捉摸不定,又如春梦一样短暂,也似朝云般易散。并没有明确出来。3、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比喻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这就是博喻。本诗反复以鲜明的意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体,就如一个耐人寻味的谜。我们通常说到比喻有什么样的作用?形象生动,因为比喻能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物象。博喻则更是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通过这不同的喻体去反复地琢磨,感悟,就增强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我们再通过一些例子来更好地理解“博喻”这一手法,比如:贺铸写的《青玉案》里面有一句“借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就是用烟草、风絮、雨来比喻闲愁,让人去想象一川烟草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满城风絮又该如何,梅子黄时雨这雨该有多少啊!这样就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抽象的闲愁化为具体可感事物。3、那么白居易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对于他这个人具体人生来说,这份哀伤是因何而伤呢?让学生来谈,估计学生大概能结合白居易的生平,谈到这是感伤身世之作。教师做必要的点拔。——有人认为这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的一生并不平坦,他早年得志,后来遭遇了被贬的厄运,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眼病2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有人认为这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这两首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