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幼儿习惯的影响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习惯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不加思索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我国儒学泰斗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学校教育不当,把握不好,这一时期常常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还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教师在一起的,幼儿在园的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管理教育之中。幼儿教师是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在幼儿身上引起期待的行为,教师也可以用一些方法消灭和遏止幼儿身上所存在的非期待行为。在幼儿园里,不同的老师所管理的班级幼儿行为习惯存在差异,有的班级小朋友排排坐吃水果,吃完水果地面保持干干净净,有的班级则满地都是水果皮;有的班级小朋友午睡前会把脱下的衣服叠放整齐,鞋子摆在规定的位子,起床后把自己的小被子叠整齐,而有的班级小朋友衣服到处放、鞋子随便脱、起床后不是找不到衣服就是找不到鞋,由此可见教师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