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卫生学名词解释:1.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2.食品卫生: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质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3.食品安全卫生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是研究食品中存在或从环境可能进入视频、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及其评价方法、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证食用者安全的学科4.腐败:狭义的腐败是指视频中的蛋白质受腐败细菌产生的蛋白质分解酶的作用而被分解,依次向低分子化合物降解下去,生成各种有毒和不愉快气味物质的过程。5.广义的腐败是指动植物组织由于微生物的入侵和繁殖而被分解,从而转化为低级化合物的过程6.腐败变质:一般是指视频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下,由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包括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各种变化。7.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8.寄生虫:是指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其中通过食品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称为食源性寄生虫9.转基因食品:是指用转基因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剂等10.实质等同性原则:如果一种新的食品或成分与一种传统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实质等同“,那么该种食品或成分即可视为与传统品种同样安全1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12.水体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胡波、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实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13.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当其含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并使土壤的成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14.大气污染: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15.酸雨:酸雨通常是指PH下雨5.65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和雾16.兽药残留: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用部分所言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17.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18.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19.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指有些动植物中存在的某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非营养性天然物质成分;或者因贮存方法不当,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某种有毒成分20.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是食品特有成分的任何物质,而且不管其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藏过程中,由于技术的目的有意加入食品的物质,但不包括污染物或者为提高食品营养价值而加入食品的物质21.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之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22.生物性危害:是指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和代谢过程对食品原料、半成品和产品污染后造成的危害23.毒性:毒性指外来化合物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24.绝对致死量(LD100):指能造成一群机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5.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剂量26.最大无作用剂量: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知水平,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27.ADI:指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外来化合物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28.最小有作用剂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29.毒理学安全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程序对食品所含有的某种外来化合物进行毒性试验和人群调查,确定其卫生标准,并依此标准对含有这些外来化合物的食品做出能否商业化的判断过程30.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