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崇拜现状分析报告内容提要: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对于处于多梦季节的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偶像崇拜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偶像崇拜的现状出发,分析得出:青少年具有阶段性、选择性、时代性、群体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产生偶像崇拜的原因有“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追寻自我的主要表现方式,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代替品,是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和学习压力过重而产生的一种回避或释压的方式,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是媒体的炒作和商业化的产物;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负面效应表现有盲目性和狂热性。面对青少年偶像崇拜负面效应有如下引导策略:第一,青少年要学会“两面思维”。第二,对各类“偶像”的宣传、报道和评价,都应该大力加强人文意识和文化内涵,第三,青少年要自觉地将情绪化和极端化的社会学习和依恋转化为理性的、实用的和非情绪化的社会认同和依恋。第四,对不适合学生的各种时尚文化商品,要组织学生疏导性解读。第五,针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应该更多地采用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关键词:偶像崇拜现状分析特征原因负面效应引导策略兰州女孩唐娟迷恋刘德华一事在各大电视台相继报道之后,青少年“偶像崇拜”又成为热点问题。当唐娟讲到:“今后我一定好好对待父母,尽孝道,并通过理性的方法寻找与华仔会面的机会……”时,她苦苦追求刘德华12载的故事似乎尘埃落定了,然而,在她追星的过程中,却有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青少年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偶像。“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有什么影响。为此我校进行了1000份的问卷调查,试图达到阐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分析及其引导策略。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问卷调查的主要发现: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其具体的行为方式是比较清楚的。调查显示,对于“您的同学中有没有热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人”80.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第1页共10页4.3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可能”;对于“您的同学中是否有人喜欢、崇拜某个‘明星’到了疯狂的程度”,30.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49.83%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有’;同时他们很清楚周围的人“追星”的方式。在回答什么方式表现了部分同学已经“追星”到了“疯狂的程度”时,有77.4%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会“收集有关的一切资料”,49.83%的被调查者发现他们“天天唠叨某个明星”,4.04%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会“给‘明星’写信”,58.5%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会“想办法参加有此明星出现的场合”;55.22%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已经为‘追星’花费了不少钱财”(在调查中发现每月用于追星的费用,87.54%的被调查者在一百元以下,5.39%的被调查者在一百元至二百元,还是有7.07%的被调查者费用每月超过二百元。)对于“您是否正在崇拜某个‘明星’”的问题,53.9%的被调查者回答“是”,43.1%的被调查者回答是“否”;但与此相,对于“您是否有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43.1%的被调查者说“曾经有过,现在没有了”,28.62%的被调查者是“正在经历”,3.37%的被调查者“没有经历过,但想经历一下”,28.96%的被调查者是“没有经历过,也不想经历”,2.69%的被调查者是“曾经经历过,以后还想经历”,1.35%的被调查者说“曾经经历过,以后不想再经历”,还有6.7%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是否有过“偶像崇拜”的经历是“不清楚”的。这样“曾经经历”、“正在经历”和“没有经历但想经历”“偶像崇拜”的人,加起来还是达到了61.6%。多数青少年把“偶像崇拜”现象视为普遍、正常的人生追求,并对此表示理解和相当的共鸣。调查显示,对于周围同学中出现的“追星”现象,54.2%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正常现象”,42.42%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9.4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要看他们追的是哪位“明星”。目前青少年选择偶像的面比较宽,个人的“主体评价”占第2页共10页主要地位;青少年普遍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大胆追求人格魅力、个性气质和个人才华。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正在崇拜的明星(可多选):55.22%的被调查者选择影视明星;23.9%的被调查者选择著名人士;选体育明星的人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