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有“象”导入,初读了解大意,再读理清条理,三读想象画面,扫清了生字词障碍。【设计思路】这样安排,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悉和情节的充分把握,能够整体来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也为下节课进行语言品析打好基础。第二课时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提出问题。首先复习字词,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总结出小标题。(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回战场、与战友相伴长眠)【设计思路】开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交流第一课时的学习收获,及时了解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自然而然、不留痕迹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学习,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环节:研读语句,感悟品味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批画,并把疑问写在文章的空白处。2、同桌交流,看能否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由学习。【设计思路】由于课文较长,通过巧设疑问,直奔重点语句。使长文短教,难文易教。为整篇文章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集体交流,感情朗读,加深感悟。(1)、重披象鞍-感悟嘎羧战士的英雄形象与气概仍在。师:当读到重披象鞍这一部分时,你提出什么问题?生:嘎羧临走时为什么要披上象鞍?“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师:为什么是“凝重”的华贵?引导学生思考:象鞍上都凝固着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凝重之感。“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说明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师:同学们读读这一部分,想一想那些场面还使你特别感动?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suō)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师:嘎羧的哪些表现表明它看到象鞍“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引导学生体会“一下子”:说明没有犹豫。没有迟疑。嘎羧对象鞍特别熟悉。在这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中嘎羧一刻也没有忘记象鞍,现在见了,就像不曾分别过。●引导学生体会“摩掌”: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得深沉、读得感动。师总结:象鞍破旧,却仍然凝重华贵;嘎羧年迈,却仍然英武豪迈!二十六个春秋,弹指一挥间,而今,战火不再,血腥不再,但积满灰尘的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纷乱不再,年轻不再,但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勃勃的雄心仍在!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2)告别村民-感悟嘎羧战士的情意仍在师:嘎羧虽然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是它一刻也没忘记曾经的战斗岁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披上象鞍的嘎羧即将离开寨子。读到告别村民这件事的时候,你又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交流。生:嘎羧为什么什么也不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呢?为什么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引导学生体会“泣不成声”,“系”、“绑”、“捧”、“送”。.....等词语感受嘎羧和村民们的亲情。感受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引导学生体会“嘎羧绕着塞子走了三圈。”(战象已经对村察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忘不了人们对它的救助,更忘不了人们对它无微不至的关怀。指导朗读:村寨的人们已经把嘎羧当作了村子里的一员,他们之间,似乎早已超越了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让我们带着伤心、带着留恋的心情送一送嘎羧吧!“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zhē)和糯(nuò)米粑(bā)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3)、重回战场-一感悟嘎羧战士的情怀仍在。师:嘎羧告别了村民,又回到了昔日的战场,当你读到这一部分时,又有什么疑问?生:嘎羧为什么会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