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体制报告《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下称《社会主义体制》)一书,是经济学大师科尔奈的集大成之作,成书于1991年。书不算薄,五百多页,两周的阅读时间只能保证我对内容的基本把握。我对本书的研究内容很感兴趣,,结合自己与年长者的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考,我逐渐在脑海中拼凑起对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面貌的认识。对我而言,《社会主义体制》中描述的大多数经济、社会现象是容易理解的甚至是熟悉的。尽管如此,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更准确的说,我内心中充满了矛盾与纠结。本篇读书报告的主要目的在于忠实记录我的阅读历程,包括思想、情感上的变化,并结合自身理解对书中部分内容加以总结。鉴于本书前半部分是对经典社会主义体系的全面分析,条理清晰,所以我将其作为总结对象。本文共分以下四个部分:1、对科尔奈的实证分析的质疑2、对科尔奈的历史观与政治态度的质疑3、对科尔奈的再认识4、对《社会主义体制》第三至十五章的总结与评述1对科尔奈的实证分析的质疑尽管科尔奈在《社会主义体制》一书中将经典社会主义作为研究对象,想要研究其“所有主要领域”,并“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其中不包括个别的东西和特殊现象,有的只是一般性结论和共同特征”,但他的实证分析表明对于这一目标他是力所不能及的。我的理由主要有四点:第一,实证分析的举例没有时间上的严格区分,而某个国家当时可能正处于改革时期(比如匈牙利等,远比苏联、中国要早),不成其为经典社会主义的代表;第二,实证分析中的例子与我对中国情况的了解有偏差,比如高层中的特权阶级,苏联确实很早就有,纪录片《居安思危》有一整集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而中国的特权阶级更多的产第1页共17页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由此得到的分配不均的“一般性结论”我认为是可疑的;第三,实证分析中的一些例子是以特殊推一般,也就是不成其为“实证”而是“验证”,这样的例子可以在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方面的差异时找到,让人怀疑例子是经过“选择”的;第四点有关人性分析,典型例子是对官僚体系中上下级心理的分析,这样一种人性分析的方式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片面化、脸谱化。我相信我绝不是第一个有这些疑问的人,科尔奈本人也一定对这些问题有准备,比如在相隔15年的中文版序言里他针对我的第二点疑问就特别提到,“中国既不同于苏联,也不同于波兰和越南。希望读者不要因为发现《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经济学》一书中所概括的一般特征并没有以特殊的方式在中国表现出来,就轻易地下结论说,本书不适用于中国”。的确,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但是这让我对作者的严谨性和本书的写作目标产生了怀疑。“社会主义体制”这一宏大的标题以及“经典社会主义”这一宽泛的研究对象,五百页内容又显得太少了,至少相比于他所推崇的“制度范式”研究先驱马克思的著作是逊色很多的。所以,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中国学者将科尔奈剖析经典社会主义的贡献和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贡献相提并论的做法,我只能评价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科尔奈确实搭建起了一个“经典社会主义”研究框架,但是这个框架所基于的事实基础和理论基础是不完整、不严密的。如果说上述的一、二点是研究本身的困难造成的,那么三、四点我认为与科尔奈本身的态度是相关的,如他在序言中所称“尽管本书力争做到客观公正,但不免会带有个人偏见”。为了了解科尔奈的“个人偏见”,我专门阅读了许成钢教授对科尔奈的回忆文章以及科尔奈自传《思想的力量》的部分章节,下面将会提到。人们在作为信息受众时经常会提出类似三、四点的疑问,就比如现在一些人对于《人民日报》、《新闻联播》有看法,既有不认同观点的成分,也有不认同论述方式的原因在内。如果说第三、四点的实第2页共17页证方法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可以算作达成共识后的简化的话,它们出现在这本“以大学生和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为主要读者的学术著作中应当说是不合适的。2对科尔奈的历史观与政治态度的质疑科尔内在本书前半部分对“经典社会主义”下计划经济中的反常现象加以概括提炼,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