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月河《雍正皇帝》有感杨显立断断续续,读完《雍正皇帝》,看完此书,有几个第一,是以前自己未做,一是第一次用kindle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书,虽然买它也有好几年了,但之前每次都是看个开头觉得好看就去买实体书去了,实体书的感觉胜于电子书,有时周末无事时,便想跑新华书店走一遭,看看有什么书自己想买想看的,这么完整地用kindle看完他的三部,还是头一遭;二是第一次看写帝王的小说,以往比较排斥此类书籍,一者觉得他是写历史,都有臆想成分,没得个想象力断不能写出个曲折迂回,二者觉得他离自己远,没接我的地气。有这二个原因,倾向于看点武侠玄幻之类。直至20XX年闲暇之余看过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张之洞、杨度,才发觉写这种题材的书原来可以这么精彩吸引人,原来作者也是要掌握多少史料才能真真假假写出故事。由此也改变了自己以往不喜看写历史题材之类书籍的看法;三是第一次看完之后写点感悟,前不久加了系统同事们做的微信公众号,看他们写的读后感,甚是佩服,佩服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坚持看书,读后有感记之以文,而我这二者较缺,看闲书还行,如能碰到自己喜欢的书便可囫囵吞枣一口气读到底,好像断了这口气自己便接不上一样,而看不对胃口的便是断断续续任其闲置至凉,至于正儿八经写读后感,也是少有的事情(随手写过一篇读维特之杂感),有时看完后很有感觉想法,也想来个东施效颦写个读后感,又想自己感觉淡了再写,或想多揣摩一下再写,然后便不了了之。现想,不如从现在开始,来写一个,为以后开个头。--闲聊至此打住,切入正题,不然本就断断续续看这书,感觉又断了,现也随手写之。1.此书是否值得一读。想拿他与我读唐浩明的《曾国藩》的过程做比较。读后者是大学室友所荐,刚看开头时没感觉,后面渐入佳境,读之欲罢不能,直至看完一罢方休,回味久久。而看《雍正皇帝》,断断续续看之,几次欲弃之,可闲暇时不知看啥而又重新读起,尤其是看完第一部后,感觉更是如此,恰如一"鸡肋",看之无甚味,弃之又可惜。两相对比,结论已第1页共4页出:值得读一下,但吸引力不高,写得精彩的,是第一部分《九王夺嫡》。后面没啥意思了。2.君臣均难做,各有各的苦。雍正为皇前,可谓一孤臣,做实事,求实功,贵为阿哥,办事且不易,受制于诸多束缚。何况其他等闲臣工乎。何谓孤。直取皇帝意向,只图本朝利益,为立功,须得孤身前行排除万议方行。再如田文镜,皇帝封之模范总督,在河南推行新政,亦受地方其他官之百般刁难设阻碍,受其他同僚嫉妒参奏,其虽行事急功近利,但也一心为公,幸得雍正皇帝之保全,否则难以善终,不被别人参死气死才怪。这说的是孤臣之苦;再说谋臣,如张廷玉,先后在康熙和雍正为相,可谓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可却也是小心翼翼,谨言得很,弟弟张延璐因科考欲行舞弊之事被斩无能为力,其得意门生被以朋党之名而落,也是没得周全办法,位居权位,每天可以说是超负荷运转,有次竟然饿倒在皇帝面前,等等,类似人还有方苞,伴君之侧,也是不易也;再说能臣,最典型如年羹尧,胜仗而归,得意忘形,被雍正除之,未得善终。再说为君,雍正上位后,可说是勤政,阅不完的折子处理不完的事,要防兄弟夺位子,又想立功创事业,可谓是劳劳累累担惊受怕。所以,如要在其位谋其政,无论职位高低,均是不易也,古今亦然,不单现今有为官不易之像。3.皇权之争异常激烈,成者为王败者寇。《雍正皇帝》第一部书名《九王争嫡》,明显突出了该书的主题,皇位争斗,先是太子党与八王党,胤禛(雍正)初随太子,向外显露并无为帝之图(实则与十三阿哥是一个团伙的),直至太子被囚,其心逐渐浮出水面,皇位之争转为了允禛与八王,至康熙驾崩之夜,斗争集中爆发,终由胤禛登位。争斗的残酷,从以下几个方面明显可以看出:阿哥之间明里和和睦睦,背后试图暗杀者有之,想着借助妖道害者有之,千方百计阻挠对方做成事业者有之,可谓是各有各的心思和算盘,方法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允禛之所以成为雍正登位,有几关键因素(不谈他自身的优势):一是得皇上喜欢。胤禛通过做事有业绩,还有并无明显党派痕迹,赢得康熙之心(康熙担忧手足相残),肯定是最为重要的,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