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2.措施: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年实行)A.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加深矛盾。B.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C.影响:使吏治有所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②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②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A.前提条件: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B.主要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资治通鉴》C.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D.影响;a.一定程度上使无地的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c.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d.均田制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先后被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推行新的租调制A.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B.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粮食)和调(绢帛或布)C.作用: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护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④设立三长制A.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内容:a.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等基层组织。b.规定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C.影响: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3.意义:①推动了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巩固。③奠定了孝文帝后期改革的基础。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不利于寻求与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和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很不安全。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思考:洛阳作为都城的优势有哪些?洛阳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2.目的:A.直接目的: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2.目的:A.直接目的: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B.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迁都过程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三、移风易俗1,特点: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族的汉化。2.措施: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三、移风易俗1,特点: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族的汉化。2.措施: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A.改汉姓2.措施: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A.改汉姓B.定门第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稽、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姓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④通婚姻A.概况B.意义: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⑤改籍贯3.意义: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加速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四、问题探究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总体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