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冷暴力文献综述(绵阳师范学院缪苹)摘要:目前,校园冷暴力是教育者及社会者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近今年来频频发生的一系绿领巾、红校服等校园冷暴力事件严重影响了学生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研究校园冷暴力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有利益教育的发展和学生成长。关键词:校园冷暴力原因及措施文献综述一校园冷暴力定义及现状分析什么是校园冷暴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精神虐待,是教师讽刺学生、有意识地区分学生以及同学间的刻意疏远等行为。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育部门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的严格约束下,校园“冷暴力”却屡禁不止,校园冷暴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无视学生的存在。部分教师对不喜欢的学生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有些教师只喜欢听话、聪明育的学生,对一些存在智障,成绩差、行为品格上存在缺陷的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不接受,比如有的教师常说“:今年带了一班差学生,比上一届学生差远了,学习习惯差,纪律差,总之又费力又倒霉”,对待这类学生,就会将其不引入注意的角落,落个眼不见为净。二是对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不是采取鼓励的方式,而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谩骂。三是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不是帮助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以推卸或威胁的方式对待学生,动辄“把你的父母找来”“,你再这样,小心我揍你”“,我管不了你,回家让父母去管。”四是对个个别教师对班级中出现的“双差生”采取采取孤立方式,不让其他同学与他们在一起玩耍,如果看到同学和这些学生在一起,就对他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那样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学坏”“,今后再不允许在一起”。五是对个别学生实行“监控”,离或“监控”方式,要么放在教室最显明的位置,使其始终处于教师的视线之中,要么使其走出课堂,站在教室门口或办公室门口,剥夺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校园冷暴力的原因探究1部分校园冷暴力是由教学系统组织结构、学校体制及教学的主体教师、学生,即指由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等产生或引起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应试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的最主要目的,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最重要指标。应试教育体制使教师无形中用分数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后,冷暴力成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惩罚的最有效手段,学生在这种体制下也被无形中用分数划分等级,无形的等级加重了校园冷暴力。教育管理者也将校园冷暴力作为管理中的主要手段。2教师问题。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但教师也是自然属性的个体,作为个体,教师一样有自己的心理问题,一些教师在遇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时不是寻求解决方法而是将自己的情绪转移给了学生,导致了校园冷暴力的发生。另一个方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很多举措,虽然出于教育的目的,如对比侧面打击等,都无形中完成了校园冷暴力。3学生问题。一方面,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各类特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有逆反心理,自制力较差,容易犯各种错误,这些情况使得教师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过程中的校园冷暴力现象就容易发生。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还不成熟,受到校园冷暴力伤害时不能正确对待分析问题,容易导致伤害的隐蔽性,并且自身无法化解这种伤害4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教育思想赋予了教师对于学生相当大的管理权力,教师对学生的作为在传统道德思想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因此教师采用任何手段对待学生都被认为是正确和正常的,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导致了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师在使用校园冷暴力时的道德优势。这种优势在教育中被放大到了相当的程度,使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过程中,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诉求,有些校园冷暴力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5心理健康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校园冷暴力的因素,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均未成熟,辨证思维能力较差,可塑性较强,极易受环境影响,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等积极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使得学生可能会在受到校园冷暴力的时候积极面对;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控制性等消极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