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先生指出:“人类的动作十有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期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反之,终身受其害。每个幼儿都有问题行为存在,有关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一般都会出现一至两种主要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在孩子身上表现的内容和方式又有所不同,有时一种问题行为消失了,另一种问题行为又接踵而来。据初步调查,幼儿问题行为一般集中表现在孤僻、退缩、攻击、依赖等。同时,幼儿期也是行为技能联系和培养的初始阶段。幼儿期是幼儿学习基本的身体运动技能、生活行为技能、学习技能以及社会行为技能的良好时期。幼儿期是创造性行为启蒙阶段和萌芽阶段,为此,如何帮助幼儿走好这第一步十分重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结果。文学活动是我们常用的教育形式,通过故事、儿歌让幼儿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使幼儿初步了解和区分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例如《猪小弟》的歌曲让幼儿要爱清洁,通过故事使幼儿知道并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其次,让幼儿进入角色,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的训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幼儿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们在教育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后,比赛穿衣、叠衣等活动,并与家长共同配合教育,效果良好。同时在实践中发现多数幼儿乐于表达,而不善倾听。为了让幼儿改变这种想象,我们先从要求幼儿学会倾听入手,教师多于幼儿交谈,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并帮助他认识到不认真倾听会产生的后果,增强倾听的自觉性,尤其在活动前教师都要明确要求,提醒幼儿认真专注的做事。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分散时,教师有意的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给予暗示及时提醒。活动多采用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幼儿对感兴趣的活动充满好奇,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我们就利用其兴趣来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和注意力。为了巩固幼儿的习惯,开展了适当的行为强化,既当幼儿出现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时。教师的表扬、鼓励或奖励就是一种行为强化,使他们产生愉快和满足感,从而帮组其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幼儿大胆回答问题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掌声鼓励。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使他们产生被信任感,以增强其信心,强化良好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只要教师耐心的观察,反复的要求,积极的鼓励,一定能激励幼儿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最后,重身教、勤言教。为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创造环境。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因此,教师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在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觉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经常给幼儿加以帮助,提高其自立能力,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只要持之以恒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引导,总会取得成功。到那时,幼儿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同时良好的习惯也将伴随着孩子们,让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