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备考策略漫谈兴义一中徐永约高考,是普通高中的宿命。教师选择了在普通高中当老师,也就选择了必须面对高考;学生选择了读普通高中,同样也就注定了高考的宿命。高考最终是考谁?我认为高考就像一场大决战。运筹帷幄的是老师,冲锋陷阵的是学生,然而,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往往不只是冲锋陷阵的学生,而是那隐于幕后、运筹帷幄的老师。基于这样认识,我们来谈谈语文高考备考的问题。语文高考首先是考我们老师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只是我们的替身,或者说是我们老师的延伸而已。学生高考水平的高低、考试成绩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老师自身的原因。因此,语文学科的高考备考,首先是老师自身的备考。我们老师如何备考呢?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角色定位要正确,角色转换要及时。高考不只是考学生,我们老师也是“考生”,要以“考生”的身份去面对高考,要从“考生”的角度去思考高考。一句话,高考是我们的事,至少是我们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大事,我们不是高考的局外人。其次,要强化高考意识。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有学科意识,即语文意识,引导学生重视语文学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加强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尽到语文老师的责任。而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我们自身强烈的高考意识。普通高中的老师和学生要面对的一项重要考验就是高考,这是不容置疑的。高考意识应该伴随我们教学的始终,做一个心中有高考的语文老师,也我们的重要职责之一。第三,发掘自身优势,树立战胜高考的自信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敢于亮剑,方能率众取胜。老师是高考备考的主心骨,老师充满自信,课堂才能富有朝气与活力,学生才能有底气和勇气。第四,吃透高考,勤练“考功”。知己固然必不可少,但知彼尤其重要。面对高考,我们老师首先不能是两眼一抹黑。我们要把《新课程标准》吃透,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拿至少最近三年的“考纲”进行比较分析,把握考试动向和基本要求;要亲自下水做至少最近三年的高考题,一方面知晓高考考什么,把握考卷模式与题型,一方面感受做题的个中“滋味”,以便指导学生时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跳出具体的题海,把“课标”、“考纲”、“考题”结合起来分析思考,发现规律,做到既熟悉“树木”,更了然“森林”。如此,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备考。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指导备考的问题。我想,高考备考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头绪纷繁,涉及面广,做起来很不容易。但个人觉得以下方面是应该要引起重视,并花气力做到位的。一是强化学生的高三角色与高考意识,激发学生的高考斗志。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高考是自己的事,自己必须承担起高考的责任,教师的努力与付出才不会白费;师生齐心,必能在高考之战中攻城拔寨。1二是计划科学周密,师生共同遵守。附兴义一中2017届高考复习备考教学计划:兴义一中2017届语文高考复习计划(2016.5.16——2017.6.5)语文高考复习是一项头绪较繁的系统工作,再加上高考语文试题变化不断,增加了复习的难度。针对这些实际问题,为使本届语文高考复习做到井井有条,出成绩出效果,特制定本计划。一、拟订计划的目的与目标1、使语文高考复习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计划性;2、提高语文高考复习的有效性和效率;3、扎实整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应考能力;4、力争使本届学生高考平均分与省平均分相比,在学校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二、计划要点(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2016.5—6,约7周)1、课本复习:必修1—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使用教材:“核按钮”《教材梳理》;复习内容:课本中出现及关联的生字、生词、成语、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言文知识、重要课文重要文句文段、作文素材等的识记、理解、积累与训练,写作技法借鉴,以及名篇背诵默写、常规作文训练;时间:2016.5.10~6.5,约4周。2、写作复习:传统及新兴实用文体的系统复习与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知识和写作要求,并能写出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为“自选”文体的开放式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坚持背诵默写、语言基础知识识记与积累;学习材料: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