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点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13.(2012浙江会考,35,2分)人类的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红细胞形态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与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有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下表:HHHhhh红细胞形态全部正常部分镰刀形,部分正常全部镰刀形临床表现不患贫血症不患贫血症患贫血症现有一对色觉正常且有部分镰刀形红细胞的夫妇,生了一个男孩——李某。这对夫妇的父母色觉均正常,妻子的弟弟是红绿色盲症患者。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B.色觉和红细胞形态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妻子的基因型是HhXBXB或HhXBXbD.李某不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概率是1/4答案D由题表可知,基因型为Hh的个体红细胞形态部分镰刀形,部分正常,说明该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不是绝对的,A正确;控制色觉和红细胞形态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妻子色觉正常且有部分镰刀形红细胞,且其弟弟是红绿色盲症患者,推测妻子的基因型为HhXBXB或HhXBXb,C正确;李某父母基因型均为Hh,其不患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型为HH或Hh,概率大于1/4,D错误。14.(2013浙江理综,32,18分)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请回答:(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育种技术。(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将其和农杆菌的用合适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答案(1)单倍体(2)抗性非糯性3/16(3)非抗糯性P抗性糯性TtggF1雌配子雄配子TgtgTgTTgg抗性糯性Ttgg抗性糯性tgTtgg抗性糯性ttgg非抗糯性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4)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Ti质粒DNA连接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育种相关问题,其中涉及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以及基因工程育种的相关知识。(1)个体丙是由二倍体花粉培育成的可育后代,花粉含一个染色体组,要想培育成可育二倍体,需经染色体加倍,由此推知获得丙的过程要运用单倍体育种技术。(2)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基因型为ttGG,经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基因型应为TtGG,非抗糯性个体(丙)的基因型为ttgg。采用乙与丙杂交产生F1,即TtGG×ttggF1:TtGg、ttGg。在F1的两种基因型个体中,只有基因型为TtGg个体自交,F2中才可出现抗性糯性个体,在16种组合中只有基因型为TTgg(1/16)和Ttgg(2/16)的个体为抗性糯性个体,故其比例为3/16。(3)若F2中抗性糯性个体为杂合子Ttgg,其自交后代会出现另一性状非抗糯性,遗传图解见答案。若F2中抗性糯性个体为纯合子TTgg,其自交后代就不会出现另一性状非抗糯性。(4)要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需从其他物种获取抗虫基因(目的基因),然后将抗虫基因与农杆菌的Ti质粒连接,该过程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最终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从而达到运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玉米的抗药性的目的。15.(2011浙江会考,54,10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重复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纯合高茎紫花豌豆(DDRR)和矮茎白花豌豆(ddrr)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获得F2。已知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分析回答:(1)基因D和R在结构上的区别是。(2)F2的矮茎紫花豌豆中杂合子的概率是。(3)为进一步探究F2中的高茎紫花豌豆的基因型,进行了如下实验:甲组: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对部分豌豆进行基因型鉴定;乙组:采用自交的方法对部分豌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