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坊转型期农民工工资权益表达的行为逻辑分析肖彩凤(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本文从情境性的理性行动的角度研究转型期农民工的工资权益表达问题,初步归类了转型期农民工个体采取激进的方式如跳楼、爬吊塔、自杀、暴力报复、杀人和消极的方式如保持沉默、放弃、偷懒、怠工等方式来表达工资权益,分析了农民工采取各种激进、消极的行为表达工资权益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试图从一个动态的农民工表达工资权益的行为逻辑过程中了解农民工行动选择背后的原因。当前农民工的工资权益问题依然很严重,在农民工工资利益的冲突和表达中,如何形成对这种市场经济分化的利益进行协调的机制和制度安排显得越来越重要。[关键词]转型期,农民工,工资权益表达,行为逻辑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走出农村,走进城市,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财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农民工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民工群体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生存及各种权益却没有得到保障。虽然经过改革开放的努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农民工却没有从中得到实在的利益,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工作及相关的待遇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处于缺失的状态。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已经不适用于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导致当农民工权益受损时,国家既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为他们提供援助,也缺乏必要的途径来化解相关的矛盾冲突。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被拒之门外,在社会转型期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近几年来,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事情越来越多,这又以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且时常被拖欠、工资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建筑、餐饮、制衣、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劳资纠纷和恶意事件也越来越多。根据库兹涅茨(美国经济学家)的“倒U型曲线”显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转型、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加剧、收入分化加速的时期,是社会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如果处理不好,社会矛盾最易激发直至产生动乱。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1000美元,这正是社会矛盾高发期,一些社会底层群体面对利益冲突时往往采取激化、尖锐、甚至恶性冲突的方式。正如阿尔蒙德所说,“在贫富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的社会里,正规的利益表达渠道很可能是由富人掌握的,而穷人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是时而采取暴力的或激进的手段来使人们听到他们的呼声。”①如果不适时处理好农民工的工资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可能产生社会运动,导致社会不稳定。农民工的工资权益保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问题,关系到农民工自身权益的保护、和谐劳资关系的建构、城市和谐管理、社会稳定乃至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农民工工资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维护农民工工资利益能够为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步伐。近几年不断增长的农民工工资纠纷事件和学术界将农民工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事实,反映了农民工人对工资权益的诉求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正当与迫切的,转型期农民工工资权益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农民工表达权益的行为选择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视角:一是冲突理论,主要分析农民工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声望而发生的冲突争斗的社会现象;二是理性选择的假设,认为农民工在给定的目标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会尽可能做出最好的努力来表达和维护工资权益;三是博弈理论,即把农民工在表达工资权益时考虑的其他行动者行动的情境纳入分析。本文以情境理性行动作为分析框架来研究农民工工资权益问题。文中所用的理性选择理论是指将个体行动者理解成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