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近视的发展沿革郑嘉敏;仝警安;曹妮【摘要】历代医家认为近视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多异,近现代医家继承并革新.笔者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梳理,归纳近视病机为阳虚阴盛、心阳不足、肝肾亏损、气血亏虚、久视伤睛、先天不足;对应治法为升阳泻阴、养心安神、滋补肝肾、补益气血、修养生息、补肾壮阳.以资为近视的治法用药及确定中医近视治疗规范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年(卷),期】2019(029)004【总页数】3页(P339-341)【关键词】近视;文献;病因病机;治法【作者】郑嘉敏;仝警安;曹妮【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8.1+1目前我国近视人数已超过4.5亿,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约30%,大学生约90%[1]。现代医学认为近视是眼在调节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屈光状态[2]。在中医学发展进程中,有大量古文献可见关于“近视”的记载,《史记》[3]中始有“视如望羊”描述视远模糊,《诸病源候论》[4]有“目不能远视”的记载。《证治准绳·七窍门》[5]称本病为“能近怯远证”,《目经大成》[6]始称近视。除此之外,还可见有关近视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记载。现笔者将辨证论治近视的发展沿革整理归纳如下。1病因病机1.1阳虚阴盛目能视,须脏腑气血充养,若阳气不足,神光不能远照;阴气相对偏盛,虚火上攻头面,邪害空窍;皆致近视。李东垣云:“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乃气虚而血盛也。血盛者阴火有余也,气虚者元气虚弱也”[7],此处李东垣不仅阐明阳虚阴盛病机,且进一步解释其为元气不足、阴血旺盛,易于后世传播理解。元·王海藏云:“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4]同东垣看法一致。明·傅仁宇[8]云:“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不足,阴有余,病于少火者也。无火,是以光华不能发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提出少火论,即生理之火不足不能温煦脏腑组织,则光华局限。后来的眼科大家多汲取此学说。清·黄庭镜[9]云:“忽尔只见近,而不见远者……盖阳衰过阴,病于火者。火病则光华偎敛,安望继晷传薪”。近代张怀安[10]认为高度近视者可阳损及阴,阴阳两亏,自制补阴壮阳汤治疗中高度近视。1.2心阳不足心阳不足,心神失养,血脉鼓动无力,气血不能上荣,则目中艰涩不得远见。《灵枢·大惑论》[11]云:“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认为心主神志,神足则能远视,多虑神伤则不能远视。《此事难知》从治疗的角度云:“目能近视……法当补心”[12]。明·傅仁宇[8]云:“治目能近视……当宜补心火……并治心气不定”,认为五志皆发于心,思多伤神,心失所养,目不得见。后来清代著成的《眼科百问》[13]云:“此真水完固,而心血亏损也……因谋虑不遂,以致真血耗散,心神大虚,故光不能及远也,故近视如故也”,是傅仁宇学说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演化。近现代张皆春、韦文贵、文日新、张怀安等名家医案录中皆有从病于心的角度治疗近视,而诸如心神失养、心血亏虚、心阳不足等分型杂多,不一而足。笔者综合考量心的属性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此其一;心主神明,心主血脉是心的两大生理功能[14],此其二。故将文献里出现的心神失养及心血亏虚皆划分为心阳不足证。1.3肝肾亏损中医学认为眼为肝之外候,为一身之精明。《黄帝内经》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11],肝肾同源,为母子之脏。劳倦久视失养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则头昏眼花、神光不足以成近视。正如正如明·董宿[15]在《奇效良方》中所云:“肾脏虚耗,水不上升,眼目昏暗,远视不明”;明·李梴[16]亦持类似观点,以为近视者“看一成二,属肝肾虚”。清·陈士铎在《辨证录》[17]云:“人有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者……人以为肝血之不足,谁知是肾火之本微乎”,强调近视为肾本病,但与肝有关;其后《证治汇补》中近视属肾虚观点与《眼科六要》[6]中“盖近视不能远视者,多由命门真火不足,为病则光华偎敛,肾中真阳不足以回光自照”皆从肾论近视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