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郭吉成曾说过,“写作教学是一个道不明,说不尽的话题”,并遗憾地表示,这样“碎片、盲目、随意”的现状,令人既忧心又无奈。和郭吉成老师一样,“既忧心又无奈”的,还有无数奋斗在作文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们。他们处在问题最前沿,但又是最忧心和无奈的。他们往往不缺实际操作经验,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既有高度,又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借以厘清作文教学现状,并指导以后的作文教学。我曾经在自己学校做过一个关于学生作文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数据很翔实,也很能说明问题。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学生对“关于作文学习,你最想和你的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几位学生非常极端地说,“老师,只要你高兴就好”,“不要上作文课,是对学生作文最大的帮助”、“我真得很讨厌作文”、“少布置作文”……看了这些话,我想每位语文老师都会感到心酸。再结合我的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你喜欢作文吗”,竟然有78%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作文”,可见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学习方面,确实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等我读到沈红旗先生的专著《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之后,突然发现,沈红旗先生似乎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那就是“用‘生命’唤醒‘生命’”。金志浩先生在序言《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中认为“作文教学定位于‘立人’,也就抓住了作文的本质,抓住了作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可谓是对沈红旗先生的“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观点的最精辟概括。我们读沈红旗先生的专著,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作文教学体系中,学生是完整而又独立的“生命”个体,不再是以往作文教学中纯粹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积极“参与者”。他在第二章中,写道“生命成长有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生命成长有激荡生活的共振性”,“生命表达有自由奔放的灵活性”,“生命表达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需要“引导的青春锐气”,需要“奠定的温暖底色”,需要“文质兼美的文风偏好”,而语文老师需要激活学生“更多维的情思”,激发学生“更立体的灵感”,提高学生“更有效的信心”。这些认识,已完全超越了传统的以“技法”为主的作文教学方式,因为它建立在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上。其实,我们必须认识到,作文写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最多只是引导者,但我们却很少关心过作为“主体”的他们的人生经历,也很少关心过他们的迷惘与困惑……我们却还总是一味在要求我们的老师如何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岂不是主客颠倒了?脱离了学生的个体性,任何“有效”的写作模式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又怎能够用几个所谓的写作模式,去向全班几十个具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的学生个体推广呢?公路旁,各种观赏花草,整齐划一,具有整体美,然而它们泯灭了个性,已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花园里,百花争相怒放,各有风姿,具有个体美,它们不追求整体,却展示了独特的自我之美!沈红旗先生的《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让我深受启发。我曾经申报过写作教学课题《基于学生“个性”的主题词作文教学法初探》,即是充分考虑了学生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因素——“个性”,但可惜那时我并没有读到沈红旗先生的《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不然我的认识也许可能会更深刻一些。沈红旗先生的《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一书,促使我又对关于作文教学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想在这里做一下阐发,未必有道理,或者有多么深刻,只纯粹是一种阅读之后的心得体会,不吐不快。一、既然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尊重教师的“个体性”?沈红旗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写作教学应是师生追求生命双赢的过程,只有不断深化生命意义、丰富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的观点,让我感到惶恐不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语文老师不是那么出类拔萃,也未必像沈红旗先生那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没有像他那样对生命、人生有这么深刻的认识,沈红旗先生的要求是不是高了点呢?如果都用这样的要求去看待我们奋斗在一线的语文老师,那么,符合要求的恐怕没有几个。所以,我觉得沈红旗先生既然认识到了尊重学生个体性对于作文教学的意义,那么是否也可以考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