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蒲松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知识。2.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掌握文中的字意、句意。一、简介蒲松龄一、简介蒲松龄•蒲松龄蒲松龄(1640(1640——1715)1715),字留仙,别号柳,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今淄博市))人。人。•他他19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3131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岁时,他迫于家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县孙蕙的幕宾,,次年辞幕回乡。次年辞幕回乡。•此后主要是在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设帐教学,直到直到7070岁才岁才““撤帐归来撤帐归来””。。《聊斋志异》《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缀行屠大窘弛担持刀眈眈相向目似瞑隧入狼亦黠矣苫蔽成丘•zhuìjiǒngchízhuìjiǒngchí•dāndānmíngsuìdāndānmíngsuìxiáshànbìxiáshànbì一一屠屠晚归,担中肉尽,晚归,担中肉尽,止止有有剩骨。途中两狼,剩骨。途中两狼,缀缀行甚远。行甚远。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同“只”zhuì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请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要素:屠屠惧惧,投,投以以骨。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跟随害怕用•骨已尽矣,而两狼之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并驱如驱如故故。。故,旧,原来一起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1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投以骨•2狼的狡猾体现在什么地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贪婪屠大屠大窘窘,恐前后受其,恐前后受其敌敌。。困窘,处境危急胁迫,攻击顾顾野有野有麦场麦场,场主,场主积薪积薪其中,其中,看见打麦子的场院堆柴草苫苫蔽成丘。蔽成丘。覆盖遮蔽覆盖成小山似的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屠乃乃奔奔倚倚其其下,下,弛弛担持刀。担持刀。狼不敢前,狼不敢前,眈眈眈眈相向。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瞪眼朝着屠户。于是跑倚靠代词,指柴堆放松注视的样子•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1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麦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为后文屠夫杀狼作铺垫•3屠夫决定奋起自卫,表现在哪?(原文回答)•奔倚其下,弛担持刀•4狼呢?•眈眈相向少少时,一狼时,一狼径径去,其一去,其一犬犬坐于前。坐于前。久久之之,目似,目似瞑瞑,,意意暇暇甚甚。。神情悠闲得很。神情悠闲得很。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坐在前面。一会儿径直像狗那样过了一会闭眼神情悠闲非常屠屠暴暴起,起,以以刀劈狼首,又刀劈狼首,又数数刀刀毙毙之。之。突然用几杀死方方欲行,欲行,转转视积薪后,一狼视积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