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凡卡》教学反思《凡卡》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凡卡》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凡卡》教学反思1《凡卡》一课篇幅较长,文章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在中穷苦儿童的凄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第1页共64页度的黑暗。由于本课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肯定要提高教学效率,抓住重点和难点朗读、体会、想象。早读时,学生提前读了课文,上课伊始,在快速阅读课文后,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打算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然后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跟学生做了简洁的介绍,因为这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时间久远,学生对当时的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清晰,了解后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穷苦人民的凄惨生活体会会更深刻。课外资料的补充,孩子在课堂上更感爱好。孩子第2页共64页们静静地听完后,我直奔中心,让他们把文中信的内容的部分做上标记,然后重点去朗读8、10、11、12、15自然段,先说说对凡卡的了解,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孩子们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凡卡生活的凄惨,他很可怜,他渴望美妙、华蜜、自由的生活。有了整体的相识以后,小组沟通: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内容?细读信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从挨打、挨饿、睡不好觉感受凡卡苦痛凄惨的生活。九岁的凡卡在鞋匠家里过着非人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所以他才写信恳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学生还从“第八自然段中给爷爷下跪、两个感叹号、两处省略号、十第3页共64页一自然段中写到莫斯科是个繁华喧闹的城市、十五自然段中说自己的生活连狗都不如”等许多点滴的细微环节中体会到凡卡所受的熬煎和苦痛达到了极致。偌大的城市,却没有一个孩子的生存之地,由此折射出的是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学生体会得比较到位,但是感情朗读却不敢夸奖。从第8和15自然段的朗读,听不出凡卡生活的凄惨,感受不到凡卡很苦痛地在向爷爷诉说。通过指导,把“揪、拖、揍、捞、直戳”这几个词读重音心里想象着自己就是小凡卡,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向人倾诉自己心中的苦痛。读书,就要走进文本,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身临其境才会第4页共64页想人物之所想,说人物之所感。接下来的环节比较简洁,让学生了解:课文除了凡卡的信,向爷爷诉说他在鞋匠家的苦痛生活,还写了什么?默读信以外的其它段落知道了凡卡还回忆了乡下生活:和爷爷一起守夜、回忆了家乡漂亮的夜景、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欢乐时间。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穿插着写,更突出了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苦痛生活。这部分的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苦痛的心情,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探讨故事结局的时候,通过写信封的几个自然段,知道上面没有写明详细的地址,爷爷确定收不到凡卡的信,确定不会来接他的,第5页共64页与信里凡卡渴望,恳求爷爷接他的心情形成显明对比,体现出了凡卡命运的凄惨,就这一点小小的夙愿都实现不了。那么,凡卡后来的命运究竟会是怎样呢?文章最终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以做着甜蜜的梦结束了,但梦总会醒的,凡卡醒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布置作业,让学生绽开想象写一写。阅读时,有学生提问,为了不打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课堂上我没有说明。想特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再让学生读一读课文,说说后来发生的故事。然后把一些问题放在最终解决。也便于学生自己发觉问题以后,今日回家通过查资料等方式先自己解决。第6页共64页问题1、文中凡卡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名字?问题2、文中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怎么没有后引号?第一个问题,凡卡有两个名字是因为:俄罗斯人的姓名书写时,名在前,姓在后,中间用间隔符号隔开。“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爱称,相当于我国小孩名字前加个“阿”字或者“小”字,叫成“阿—”或“小—”。这种爱称一般只限于在亲人或者亲戚之间运用,故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末尾署名为“伊凡?茹科夫”。其次个问题,是因为10、11、12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