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南地理高考试卷分析及教学反思岳阳市七中陆凌云一年一度的高考试题,其难易程度和命题方向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分析和总结而考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下面就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I地理部分进行分析,所得感悟与大家共勉。一、感悟试题特点1、紧扣考纲,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灵活出题高考命题虽然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重在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离开了学科基础知识,那么学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从本试题考查内容上看,突出了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主干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必考点。试题把着眼点定位在高考的大方向上,把着力点放在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上,依据考纲,紧扣教材,重点突出,难点不回避。今年文综地理试题的考点主要包括:能源、正午太阳高度、植被、风沙、交通、聚落、人口、工业等核心主干知识,这些知识点都归属于中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考查的都是地理主干知识,只是每年的切入点不同。例如,一度作为重点考查的农业知识,在今年的考查中没有体现,取而代之的是工业知识(第37题)。自然地理中考查比较“热”的河流知识也“降了温”,仅限于在综合探讨沙源问题时作为答案的一个要点(36题),如三角洲、河滩成为沙源地。另外,全卷对气候知识的考查比重有所降低,考查方式上变直接考查为隐性的间接考查,如第36题第(2)问,分析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一是气候干燥,降水少,二是多大风。2、力行课改,考查人文地理的比重不断加大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I地理部分与2013年相比在分值分布上有较大的变化,除选修地理所占的10分外,自然地理占35分,人文地理占55分,其中,选择题各占分值比例不相上下,而非选择题36、37两题中,人文地理占较大比重;在选修地理考查中,除43题属于单纯考查自然地理外,第42、44题,都注重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融合。就整套地理试题而言,人文地理部分比2013年加强,主干知识进一步集中。题分值比例如下表:自然地理主干知识题号考查内容分值分布能源;正午太阳高度1-3影响太阳能资源的因素和正午太阳高度35分植被7-9表格数据分析风沙危害36(1)、(2)沙源及风沙的原因人文地理交通运输4-6交通线路选址的区位因素55分人口问题10-11人口增长问题风沙危害36(3)、(4)风沙危害工业区位37影响工业的区1位因素选修部分深度游42怎样应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各10分次生地质灾害43青藏高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流水侵蚀44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3、彰显特色,形式多样的图像元素不断创新图像一直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今年地理试题图像元素形式多样,共有9图1表,图像类型包括了景观图、区域图、变化曲线图、等高线地形图,其中景观图涉及两个题目,一是第1-3题为人文景观图,二是第44题为自然景观图;区域图考查最多,达四幅,全卷突出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使能力考查中综合性能力考查增强。图像图表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在考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幅图的呈现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如第7-9题解答必须根据图表数据进行定性分析,第10题解答需要进行定量计算,而计算公式则需要利用变化曲线的相关性获得。第44题,则通过景观图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坡耕地上的切坡”,诠释了新的概念。总之,图像为进一步解读信息提供了支撑。4、贴近生活,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域倍受关注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而每年的高考试题也都隐性介入,今年的试题同样印证了这点。如:能源问题、人口问题、产业问题、深度游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这几年关注的,也贴近社会生活。另外,在今年的区域地理考查中,格外关注了生态环境脆弱区。如第4-6题探讨新疆地区兰新铁路建设的区位及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第36题探讨错那湖沿岸的风沙活动,特别强调冬春季的干燥与大风;第37题沙特阿拉伯的磷酸盐工业布局;第42题青海湖鸟岛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突出青藏高原的整体特征—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温差大;第43题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在所考查的区域中,青藏地区就出现了三次。5、注重能力,自然人文地理综合题型需迁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