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照中反思“美术”教育——艺术领域学习感悟最近我认真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指南》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都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并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对比中寻找差异,反思我的教育存在哪些不足。现以“艺术”领域中美术学科为例在对照中反思我的“美术”教育。《指南》中指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幼儿是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强加给幼儿的,这一关键点我们做到了吗?孩子们从小就是按照家长、老师的步伐在走,他们的学习只是纯粹地模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枯燥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贯彻《指南》精神,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引导幼儿关心周围事物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接近生活,走进大自然,一些在成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如一片云,一棵树,一只鸟,在孩子们的眼里,是朋友,是伙伴,是经过孩子们稚嫩情感和心灵浸润过的灵物,有情感,有思想,甚至有表情,充满生命力美好而富有趣味。除了丰富生活经验以外,还应让孩子领略优秀作品的魅力。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受平时看到的色彩鲜艳的、不同风格的图书上的作品,还要经常选取一些形象夸张、色彩明快、充满想象的优秀作品让幼儿欣赏,如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毕加索的《戴渔帽的女人》、《脸》等,那种大胆的富有创意的联想变形给视觉、心灵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促进孩子们的艺术迁移。二、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一些研究也表明,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时,人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1.给予幼儿充分地信任教师要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他们总能激发出对他们来讲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和做法,虽然其中有些在成人看来显得幼稚、可笑、不合逻辑,但就他个人发展来说,这是非常可贵、重要和必须的。2.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在读幼师时,有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现在再来看看,实际工作中,我们又顾及了多少呢?场景一:孩子们边操作边自言自语,教师马上走过去说:“不要讲话,你会影响到别的小朋友的。”场景二:教师出示了一幅幼儿感兴趣的图片,马上幼儿开始“交头接耳”,教师说:“安静、安静,下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图片,看看图上有什么。”……是的,在教师的提醒下,纪律很好,活动天按计划井然有序地实施着,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这是孩子们的活动,这是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而设计开展的活动,我们只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非主体,我们是否该蹲下身,低下头,发现和理解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孩子,我们在操作进自言自语不是故意捣乱,是因为我们看到图片时,精彩的画面让我们有不同的想法,我们都急于告诉别的小朋友……3.引导幼儿尊重不同想法幼儿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孩子们经常会关注同伴的作品,有些新奇的想法可能会让别的幼儿意外,甚至反对和排斥。如一幼儿画了一个大大的蓝太阳,旁边的小朋友立即大声说:“错了错了,太阳是红色的,老师,他画的什么呀,难看死了!”那个孩子立即将画纸藏到桌下,再也不愿给别人看这样的现象对于那些内向而敏感的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可能今后再也不敢大胆表现自己的意愿,可能一直循规蹈矩地制作,而非创作了。此时,教师轻轻走过去,用好奇而欣赏的语气说:“我觉得你的画好特别,是别人想不到的,你肯定有非常有趣的想法,对吗?小朋友,你们想听吗?”小朋友齐声说:“想!”于是那个孩子说:“我画的是夏天,我觉得太阳太红太烫,照得我们不敢出去玩了,我想要是太阳是蓝色,照在身上一定就凉爽多了。”教师用自己的言行肯定了该幼儿独到的想法,帮助他建立了自信,并不知不觉教会了别的孩子什么是想象创新。同时,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的作品,接纳欣赏别人与众不同的构思。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背景和内容有了较深入地了解,我们要将《指南》的精髓消化,并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让孩子们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