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这篇文章收录在新教材六年级上学期读书单元中,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2、说学情我所教的这个班级近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他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他们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就可以了。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窃读时情感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三、说教法1、默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齐读、带着体会练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窃读的滋味。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四、说学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四、说教学过程(一)、直奔题目、揭示题意:(10分钟)1、板书课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隐藏着丰富的信息。看题目,你认为它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从哪个字看出来,用我们学过的文章来说一说。2、再看“窃读”二字,什么样的读才叫“窃读”呢?齐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3、出示林海音的资料:正因为解放前中国北京25年的生活和小时候因家贫偷偷读书的经历成就了今天的林海音。4、谁来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二)、走近课文、深入体会(10分钟)1、边默读课文边完成思考任务:①划出能体现作者如何窃读和窃读滋味的句子或段落。②假如你是作者,你有什么心情?③有感情地读出来。三、全班交流,按自然段的顺序交流。(15分钟)根据学生所说句子或段落,师相机幻灯出示:①出示句段一: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生:我从这里读出了窃读时的困难,需要很小心地提防不被老板发现,还要提防撞到别人。师:从哪些词语里?生:踮起脚尖、钻师生合作总结:从“踮起脚尖、钻”这一系列的什么词?生:动词看出林海音很小心地怕老板发现。师:就刚才这一段谁也画了?生:我读出她很想读书,为了读书,她很小心翼翼地来到书店。师:还有其它感受吗?生:我从“没关系”看出来读书比美貌重要,为了读书,连美貌都顾不上了,连短发都顾不上了。生:我读出了她渴望读书。师:哪个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