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教学案例从《祝福》到《彷徨》中的女性诉求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第一课段鉴赏《祝福》,单篇精读课段设计第1课时:初识“祥林嫂”第1课时:初识“祥林嫂”第1课时:初识“祥林嫂”第2课时:祥林嫂的“自奴化”学生的疑问问题分析教学策略情境任务问题:祥林嫂对贞节准则持什么态度?问题:如何评价祥林嫂这种态度?祥林嫂是女性“自奴化”的典型比较:人们对“祥林嫂”的传统认识发现:鲁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启迪第3课时:揭开礼教的假面学生的疑问2.婆婆:逼迫祥林嫂改嫁4.柳妈:谈论祥林嫂的伤疤6.庙祝:对待祥林嫂“捐门槛”问题:上述人物对礼教习俗的态度有什么共性?祥林嫂悲剧的外因(祥林嫂死因之谜)发现:鲁迅批判对象第4课时:鉴赏方法和迁移第5课时:成果交流第6课时:“我”是谁?(一)“我”的身份(一)“我”的身份(二)“我”的作用问题:为什么选“我”作为讲述者?问题:让“我”介入鲁镇生活用意何在?问题:让“我”介入鲁镇生活用意何在?问题:“我”为何是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典型?“我”的觉醒“我”的觉醒“我”的彷徨“我”的艺术价值(三)“我”与鲁迅的内在联系第二课段确立专题,互文比读课段设计第1-4课时:梳理《彷徨》女性形象第5-6课时:确立专题视角第7课时:单个形象的诉求第8课时:诉求比较分析第9课时:比较分析方法指导归纳显性异同工具第10课时:比较研究成果宣讲第三课段整合探究,专题研读课段设计诉求内容——共性一、诉求内容——共性追问共性《彷徨》中女性社会角色角色变化诉求方式诉求方式同学评价如何描述和评价诉求方式?诉求结果祥林嫂阿顺子君思想探索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关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