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学困生的成因、认识及转化贵州省独山县第二小学陆光红[摘要]学困生的认识与转化是每个学校存在并需要认真对待的常规工作,是班主任必须面临的严峻考验。对于普通的教学工作者来说同样也是责无旁贷的事。本次文稿主要针对我校15个班级存在的87学困生进行成因分析、认识及转化的研究。也是我校校本研修的内容之一。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认识及转化教育一线的教师都在做,而且有的地方做得非常出色;因为情况不同,我们也不能照搬照套,要事实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步骤的工作必须做实,得到的资料或数据对研究成果才有实质性的突破,对转化成果才更明显。此次研讨分三个步骤,即学困生的成因分析、认识及转化。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多维度分析学困生的成因,“花样”多的转化方式。[关键词]成因分析对症下药首要任务“持久战”设置计划关爱什么叫“学困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从广义上讲,今天的学习“学困生”并没有脱出这三个类别。在我看来,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区分。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和严格的划分标准,在我国教育界,通常是指要达到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困难,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思想不求上进,品德较差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学生。当然,对于像我们在普通的学校里的一线教师而言,去认识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是什么,有哪些表现,又如何转化?远比对“学困生”进行理论归类要有意义得多。一、分析与认识学困生的成因要做到对学困生的转化,必先对每位学困生要认识到位,每个学困生都有不同的原因。那么学困生的是如何形成的呢?根据我们课题小组对我校15个班87名学困生本身的问卷调查,还有对这些学生的家长问卷调查以及所涉及到的班主任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是这样的:在调查中了解到,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上课没有专心听课,没有认真做笔记,课前没有复习的习惯,作业有困难没有及时解决,课后不复习,这类同学属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学习困难;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因为家庭原因,如父母离异、或是父母外出务工,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赏识;学习没有目标,感觉学习没意思,对学习没有兴趣或造成性格上的缺失等。调查中,六分之一的同学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该记的,该背的,找不到方法,老是记不住,又缺乏与同学交流的勇气,时间长了,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约六分之一的同学,是因为不喜欢教他们的老师的个人魅力或教学风格,而选择上课时随便听不听,造成偏科现象等。当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社会影响或智力因素。这些学生,表现在学科上落后,德育方面表现不良,沟通交流上很难打开心扉等,这样的孩子,越是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往小的方面讲,影响他个人的发展;往大的方面说,没有完成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甚至有的同学长大了,还会给家庭、社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坏结果。对此,我们更应该了解他们每个人的症结,对症下药,方能“治病救人”。二、转化学困生任重而道远针对这部分学困生的研究和如何转化也是学校及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的首要任务。这里我想就我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如何赏识学困生,转化学困生。造成现在的状况,并非一日之寒;对学困生的转化,并非一朝一夕,甚至可以用“持久战”来形容。面对学困生,我们又部分教师开始是这样做的:课间、放学后把他们叫到办公室给他们打气、然后恶补,一段时间后,看到没有多大的起色或改变,然后批评,严厉批评,甚至恶语相向、罚抄、罚站,课上批评等,当然现在社会这样的事不再普遍或是委婉了些。这些方式或手段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效果的,只是教师对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实质性回报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上是宣泄。这样做有可能给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很不理智啊!不管如何,这般手段或多或少都会在孩子内心深处埋下了怨恨,留下了阴影,反而偏离了教育的目的或教育的真谛。不如我们换种方向、换种方式,不能急功近利。针对家庭环境影响的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