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林觉民《与妻书》赏析贵州省关岭县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叶明洪13765330001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参加广州起义,战斗中不幸中弹负伤被俘。在清廷官吏的审讯中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命真理和革命暴力,痛斥清廷的昏庸和反动统治而惨遭杀害,年仅25岁。在参加起义的前两天(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林觉民写了两封遗书,一封是给自己父亲的,另一封是给爱妻陈意映的即《与妻书》,又名《绝笔书》。面对漫漫黑夜,想到即将爆发的反清起义,作者彻夜难眠。为了表明自己舍身起义,以身许国的心迹,让妻子体察和理解自己为拯救民众于水火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一片赤忱之心,并希望妻子能化悲痛为力量,将反对满清王朝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挥笔写下了这篇动人心魄的千古佳作。一、立意高超,主线鲜明陈意映出生于官宦人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她不但通晓诗文,而且思想解放。在林觉民的思想影响下,她抛去封建陋习,报考了女子师范学堂。与林觉民结婚后,夫妻俩相亲相爱,感情甚笃。正如《与妻书》中所描述的“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月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然而,有着进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林觉民深深懂得,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是绝不会让他们这种美好生活长期地持续下去的,即使他和妻子愿意“相守以死”,可是,“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贼盗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由此观之,林觉民绝对不会沉溺于眼前的安乐。文中连续用了七个“死”字,将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贪官污吏肆虐百姓的黑暗社会现实暴露无余。要想结束这种屈辱苦难的生活,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让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并肩携手,低低切切”,唯一的出路只有投身革命,用革命的暴力去推翻腐朽的专制统治,为建立共和政府而浴血奋战。“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正是怀着这种博大的心胸,决心拥护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投入到广州起义的革命洪流,冲杀在光明与黑暗的鏖战之中,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坚强战士。“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其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你,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行文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林觉民在托付后事的同时,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誓与国内外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坚强斗志和决心。《与妻书》是作者的绝笔书,更是辛亥革命时期所有革命党人的正气歌。它集中地阐明了自己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机,并将其突出的表现在一个“爱”字上。正如上文所述,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柔情蜜意,感情深厚,但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纯真的爱,才是他产生了战斗的情怀,增添了战斗的决心和勇气。他由自己联想到天下人,因自己和陈意映的甜蜜生活而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她选择了革命的1道路,并为此乐于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和生命,去谋取天下人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独立富强,他自觉地把自己对妻子的爱扩充为对天下民众的爱。众观全文,爱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文章的始末,是统帅全文的灵魂。全文处处洋溢着爱的激情,奔涌着爱的热浪。由爱妻子而爱生活,由爱生活而爱人民、爱国家、爱革命……这种爱似疾风暴雨,迅猛而下,它以无法抵御的巨大力量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二、寓情于理,以情动人林觉民在由日本回国的途中曾说,如果这次起义失败,死伤一定很多,但自己所以愿意牺牲一切,无非是希望感动国人,同心奋起,如果这个目的能达到,那就虽死犹生了。他在给父亲的绝笔书中写道:“而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与妻书》既倾诉了夫妻之间的生离死别之情,更议论国家兴亡,民族存危的大事,涉及的是救国救民,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