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行一善谈德育【摘要】: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小学开展“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通过实施“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逐步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最终实现“善行一生”,从而达到“明德为善、诚信做人、礼仪立身、诗书传家”的目标。【关键字】日行一善德育一、从“日行一善”看德育学校是开展知善行善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将善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在活动中经常挖掘善的基本思想,以善为主题,设计具有引导、感召、激励性的活动内容,努力营造浓厚的向善、从善、行善的校园环境,使全体师生向善、知善、行善。古语道,久习善道,必有德显之日。为了培养学生日行一善,伙要求从身边胡小事做起。具体实施内容:按时到校不迟到;天整理书包,带齐作业及用品;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睦相处;会自护,文明游戏,无安全、伤害事故;乱扔、乱吐、乱画,见到纸屑杂物主动捡起;护公物,主动承担完成小岗位任务;出、回家主动和家长打招呼;动做扫地、洗碗、晾收衣物等家务。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教育并不需要高深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一个人的德行形成的过程,更多的是对一个个榜样的“耳濡目染”。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有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一种习惯,那就是每当她见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的时候,便会主动地捡起而不随便地责怪学生。日子久了,她的行为越发感染学生,学生注意卫生,不随地乱丢纸屑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这样的德育通过一种行为转化为一种影响,这样的教育是上乘的教育。日行一善也是同样的道理。二、德育如何开展德育德育如何开展一直是一个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柯尔伯格认为正式课程固然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主要还是一个行为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的教授问题。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标准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式课程,而是来自学校的‘隐性课程’—学校正式课程以外的一切能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促进少年儿童的道德应该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真正的道德氛围。因此,德育开展的形式能直接影响其结果。常见的主要的小学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等。说服教育法要注意联系实际,谈话要诚恳、真挚,从关心和爱护学生出发,要有针对性。所选事例一定要真实,是身边的、具体的,最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除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施之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将各种方法加以灵活的综合的运用,德育工作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有计划地开展“文明礼貌”演讲比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朗诵赛,自办小报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学科活动,并组织学生调查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我们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同学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