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2015·四川文综,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第1题。1.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雾的形成条件,气温降低,水汽含量多、风速较小等有利于雾的形成。秋冬季节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气温高,不利于水汽凝结,A项错误;盆地地形地势低,不利于气流抬升,B项错误;影响四川盆地的暖湿气流既有西南季风也有东南季风,C项错误;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易散失,故D项正确。答案D(2015·山东文综,7)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第2题。2.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A.云量B.海拔C.下垫面D.正午太阳高度解析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天气、地形、纬度高低等因素。但对7月的图们江来说,地形不变,昼夜长短也不是7月份出现低谷的原因,7月,华北、东北进入了雨季,云量增多,降水增多,日照时数减少,A正确。答案A(2013·北京文综,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3.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实际上是削弱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故A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减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减少,故B选项正确;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中悬浮颗粒就要被削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减少,故C选项错误;雾霾的出现加强了夜间的大气逆辐射,故D选项错误。答案B(2013·安徽文综28~29)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4~5题。4.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A.3月12日晴朗B.6月5日晴朗C.3月22日多云D.6月20日多云5.该地可能位于()A.祁连山地B.大兴安岭C.南沙群岛D.帕米尔高原解析第4题,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昼长将近14:40,即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A、C错误;如果当地天气晴朗,则太阳辐射应以当地正午为最高点呈对称分布,且下午略大于上午,但在北京时间约13时出现一波谷,因此应该受多云天气影响,故D项正确。第5题,据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读出北京时间约6:00-20:40该日获取辐射量,从而可推断出我国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4:40,推出当地日出地方时约为12-14:40/2=4:40,此时北京时间6:00时该地迎来日出,根据地方时计算原则可推出其经度约为120°E-(6:00-4:40)×15°=100°E,选项A正确。答案4.A5.A考点二热力环流(2014·山东文综,6)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下题。1.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A.农田B.林地C.城区D.乡村解析M地积雪深度明显低于周围地区,考虑到M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应为上海城区,城区内由于热岛效应明显,温度高,使得积雪深度小于周围,C项正确;其余各个选项农田、林地、乡村温度都不会高于周围地区,积雪深度不会低于周围。答案C2.(2013·山东基本能力,58)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右图为某城市区轮廓示意图,该城市夏季午后某时刻气温沿图中虚线所示方向的变化曲线可能为()解析从市中心最高到郊区以后逐渐降低。由城市轮廓图得知东西较南北宽、且南北与东西结合部即市中心气温最高且相等,因此选A。答案A(2013·浙江文综,7)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下题。3.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